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文化经纪与活态遗产培育:比利时豪特姆年市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相关问题 2020-06-01

    如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进行反思,使乡村的行动者能够应对当前的现实和发展,是一项挑战。“豪特姆年市:圣利芬斯-豪特姆冬季集市及畜牧市场”是比利时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反映了乡村背景下露天市场的集市和畜牧市场文化。从长远来看,关于项目最近(列入名录之前和之后)和当下的演变,应在更广泛的制度背景下加以考虑。考察该项目的演变,可以探讨调动非遗保护范式和/或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对其发展是否有益;反思通过短链或长途贸易产生的“集市”模式在21世纪的意义,特别是面临的与动物有关的问题。通过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新增的第六章及处理问题的成果导向框架相结合,该项目也可以体现遗产概念或当代保护方法如何发挥作用。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旅游活化的 SWOT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是"非遗"保护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每个地区情况不同,决定了"非遗"活化的方式也不同,"非遗"的旅游活化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本文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为例,运用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SWOT)分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旅游活化的内外部环境,其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极拳旅游活化的路径,包括保证旅游产品的体验优先、科技赋能、新媒体宣传营销、与其他景区联合、重视康养旅游产品等。

  • 生态视域下川苗芦笙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珍贵的文化资产,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艺术的弘扬,有益于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川南苗族的芦笙是苗族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川南苗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同时作为我国非遗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保护挖掘并发展的价值。本文旨在探究川苗芦笙的资源开发问题、分析其内在价值,力求探索川苗芦笙传承的多元方式方法。

  • AR 技术与文创产品结合略论 ——以“天府瞳”App 为例 2020-06-01

    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社会,新媒体不断兴盛发展,不仅延展了信息的传播维度,也对媒资进行了结构整合,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冲击。以2015年9月第五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互联网+非遗"展馆推出的"天府瞳"App为例,探究AR技术作为推广文化创意产品的新型手段给信息传播模式带来的聚合与裂变,以期为AR技术与文创产品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考空间。

  • “非遗+ 动漫”式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在静态保护上,要更多地唤醒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动漫具有视觉传达优势,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和灵动多变的传播方式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选择。"非遗+动漫"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扩大非遗受众覆盖面,弥补现有传播方式的不足。在利用动漫对非遗进行推广与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非遗原生态和原真性的破坏,防止符号化、片面化。

  • 融合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功能分析 2020-06-01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非遗影像进入传播市场,助推文化活态性、生产性保护,开始成为新议题。本文通过对融合媒体时代影像传播功能的理论分析,以宁夏非遗影像传播实践为样本,探讨了非遗影像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融合媒体时代非遗影像传播功能系统的建议。

  • 非遗的抖音现状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展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记忆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本文主要解析非遗的抖音现状,探究非遗因素在抖音中出现的意义,总结非遗文化在抖音中的传播,并提出合理利用抖音热搜、精选非遗视频素材、识别抖音用户心理、组建非遗宣传队伍等措施,以期全面优化非遗文化在抖音中的传播路径。

  • 网络语境下茶文化传承对羌绣数字化保护的启示 2020-06-01

    在互联网经济浪潮下,传统茶业正融合互联网,抓住时代机遇,创造行业新业态。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也亟待数字化技术手段来实现保护和传承。为此,笔者通过分析茶文化网络传承的成功案例,总结可同样适用羌绣保护和传承的有利方式,提出促进"非遗"羌绣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