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以高校体系性力量助推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黎族音乐校园传承的田野调查 2020-06-0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单一的"师带徒"制度代表的民间传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黎族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立足长远,民间传承须与校园传承凝心聚力、合力前行。田野调查发现,海南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黎族音乐文化非遗走进校园的瓶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是要加强对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二是要在海南属地高校设立"黎族音乐研习所",将黎族音乐文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延伸到肩负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储备师资的高等教育领域。
-
一场非遗的盛宴 2020-06-01
坐下来聊一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12月2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在青州市举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人员,潍坊市、青州市有关领导,各市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领导及非遗科(处)长,全省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分管领导及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同志,以及潍坊市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分管领导及非遗工作者等参加会议。
-
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 2020-06-01
自2000年左右,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程以来,通过组建机构,架构体系,颁布法规,设立节日,确定项目,确认代表性传承人等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国外同行们誉为“‘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而言,传承环节显得非常薄弱,不仅存在的问题多,且传承难度也大,作为“非遗”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传承亦然。针对此,本文将以传统舞蹈为例,从“‘非遗’为何”“为何传
-
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价值与传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 2020-06-01
蒙古舞呼图格沁作为内蒙古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与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语言和审美的改变,蒙古舞呼图格沁已面临失传的危险。鉴于此,我们以蒙古舞呼图格沁的价值为出发点,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研究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扩展公共性: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范式 2020-06-01
公共性扩展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共性扩展的新范式出发,本文将民俗学分为专业民俗学、政策民俗学、批判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四类,为解决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范式困境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在公共民俗学视野下,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转向关联机制,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助推非遗从保护性到发展性转变,提出非遗保护整体观视野下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方向。
-
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越剧曾被誉为“流传最广的剧种”,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大背景下,在建立全日制越剧本科专业后,越剧表演人才培养应该把握怎样的方向、建立怎样的模式,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
基于图像叙事的十字挑花非遗保护研究 ——以上海罗泾十字挑花为例 2020-06-01
十字挑花是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地域风情、民俗生活融合洗练而出的精湛指尖技艺,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的双重价值。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之下的民间十字挑花,面临着文化生态与语境改写的种种挑战。论文试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为例,从其经典纹样的图像叙事视角剖析其纹样承载的民俗蕴涵,以其纹样的仪式叙事动态过程,再现十字挑花于民俗心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调节功能,并以新时期活态化的民俗应用为十字挑花非遗提供再造与重塑之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与研究作用.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的丰富,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非遗的应用价值,使我国的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就可以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带动地方经济收入提升的同时,还能让全世界人们都对非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在本文中,就将围绕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