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从知识、技术到智识传统:“非遗”主题展览的话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探析 2020-06-01
在我国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为保障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需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民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继承工作中。文章以群众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为核心进行深度探索,使民众重新认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并且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
-
太极拳申遗成功,传承从敬畏开始 2020-06-01
新闻事件: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即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太极拳申遗成功,意味着太极拳受到的关注度会更高
-
非遗影像空间的民族认同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综述片获奖作品集体亮相。非遗影像的空间书写,通过对文化空间的表达展现了非遗场所的当下性;通过对视听空间的选择凸显了审美意境的意向性;通过对童年空间的梳理还原了精神家园的回忆性。非遗影像将形而上的民族认同内化为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细节表达,呈现出空间的民族属性。
-
“智能+”视域下彝族歌舞非遗档案开发研究 2020-06-01
彝族歌舞非遗档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彝族歌舞非遗档案的创新性开发有利于档案价值的传播和提升。在揭示彝族非遗歌舞档案开发的必要性后,分析开发可行性因素,提出开发方式和实现途径,有利于彝族特色文化更好地传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路,为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助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吴手工艺为例 2020-06-01
本文阐述了从“形”的活化到“神”的活化,经历“固化—消化—优化”过程,区别对待分层实施的活化传承内涵。指出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承担起将非遗精神融入设计教育,建设非遗传人培育基地的作用。
-
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初探 2020-06-01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活动,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两者融合教育必定有灿烂的火花。本文初步探究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旨在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
-
GS1在江西非遗保护及溯源的应用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截至2016年5月底,江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7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48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8名,"非遗"资源居全国前列。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根据非遗保护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