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及营销策略探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论述国外非遗产业化经营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非遗产业化的重要性及其产业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及营销策略。
-
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近年来,兴安盟盟委行署围绕加强兴安文化建设,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建设工作,实行政策性扶持和生产性保护并举,探索项目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相结合的现实路径,推动全盟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兴安盟、自治区、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独具特色的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同时,盟委行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着力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创产品研发,推动兴安盟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
-
抓住世纪机遇,申请“红色非遗” ——“红色非遗”申请可行性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涉及面很广,其在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文明进步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倡导并提出红色非遗,对红色非遗申请世界非遗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诸如其精神性、世界性、珍贵性、时间性等八个方面的可行性.2021年欣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其开创和领导的中国革命所形成的宝贵精神与文化遗产,在时间上即将达到申请非遗的要求.本文系统论述了红色非遗的概念,提出将诸如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红色创造、红色行动等诸多精神和文化进行世界非遗申请,使之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红色非遗申请行动的实施将会对实施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历史、学术以及社会意义,符合社会变迁趋势.总之,本文呼吁早做准备,要抓住世纪机遇,申请"红色非遗"
-
基于叙事传输理论研学旅行中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以非遗研学旅行为例 2020-06-01
本文基于叙事传输理论,以非遗研学为例,阐释了在非遗叙事情境下中小学生价值理想的建构和意义的转移。价值理想建构是学生经历非遗叙事体验后对非遗文化内涵的领悟并建构或重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意义转移是在自我价值理想指引下产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意向。本文认为在非遗研学课程中,非遗传承人的口头和行为叙事会让学生进入叙事传输状态,传承人讲述的故事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建构中小学生群体的价值理想并实现意义的转移。在这其中,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与自我一致性理论帮助解释了非遗叙事影响学生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的内在机理。最后,本文依据影响叙事传输效果的因素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相应的实践启示,以期为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提供借鉴意义。
-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的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生力军,我国青少年群体有1.4亿多人,他们接触的文化一直是西方流行文化,淡化了民族文化意识,缺乏传承的自觉。通过建设非遗研学旅行基地,既可以加强对地区非遗的关注和认识,也可以在研学中提升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同时,对推动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研学旅行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 2020-06-01
伴随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出现,也促使非遗文化走向当代生活。历史上的非遗文化逐渐被世俗生活化,并以全新的智慧唤醒旧时的非遗光彩。通过积极开展非遗生活化自救,从跨界融合的角度研究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活化路径,以构建生活化、教育化、市场化的非遗文化在循环流动中相互促进和相互传承,为加快建设美好城市生活做出更大努力。一、生活化传承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人们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主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如泉州南音
-
“直播+”时代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创新研究 2020-06-01
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非遗直播很大程度上是把非遗文化的现场感与网友的互动有机结合,通过主播的解说、互动改变人们对非遗刻板的“古老、传统”的认知,并将其渗透到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之中,使文化资源活化。一、非遗直播的多维价值1.非遗文化场域的扩张与再生产非物质遗产文化场域指的是一种文化样式或者一种久远传承的文化活动所无法剥离的环境、场所,或某种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仪式及其参与的人群的行为和规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的思考 2020-06-01
现如今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以及学生文化培养和素质教育方面可实现双赢局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前教育之中,既是对“非遗进校园”活动应用深度的拓展,又是对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以及学龄前教育模式的创新,同时还对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