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非遗烹饪技艺创新融合促进传统饮食健康化 2020-06-01

    中国烹饪技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众多食品烹饪技法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艺进行创新融合,既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又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众多非遗烹饪技艺需要创新以便适应现代人们的饮食需求。比如在非遗烹饪技法中,腌制带来的高钠摄入可以通过改良风干技艺得到缓解;高脂高糖饮食—比如佛跳墙、甜品等,可以通过替换食材,增加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得到改善;传统的低纤维素饮食模式,则可以通过增减、合理搭配食材得到缓解,通过对非遗烹饪技艺的创新融合来调整、改进传统饮食的不健康之处,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

  •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新式视频技术的优势,彰显出非遗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许多人重点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研究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对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本篇文章在剖析新媒体的基础上,提出传播非遗文化的举措,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启示。

  • 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旅游开发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0-06-01

    立足于保护、传承和发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相关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商业模式。聚焦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旅游开发,以实现其良好与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对贵州省非遗传统舞蹈进行旅游开发存在问题成因、模式特点对比等进行科学分析,分别从宏观引导层面和微观操作层面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以求获得具有创新性的旅游开发路径建议。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2020-06-01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和文化场所。” 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非遗保护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

  • 现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与叙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一般是建构在地方性表述之上的,而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表述正在受到冲击——在传统与当代、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面临着存亡与变革的抉择困境。非遗正从社会文化场景中脱离出来,成为通俗化的表达,并有沦为现代艺术表达的附庸之忧。因此,面对现代语境下表达与叙事的困境,非遗保护应当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

  • 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在对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机制、文化生态环境、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基础工作优化方向。并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创建非遗景区、非遗街区、非遗民俗村,规划非遗旅游主题线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元素,举办非遗旅游节庆等具体建议。

  • “工艺美术设计工作革命化”对海派文化的影响 ——以海派黄杨木雕为视角 2020-06-01

    以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年来上海地区的工艺美术发展成果的展现——1966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展览会"为视角,探讨海派黄杨木雕工作者在"工艺美术设计工作革命化"下创作思路与创作方法的改变,由此产生的海派黄杨木雕在创作题材与创作风格上的转变,并使其获得"工艺美术界宣传画"的美誉。时光斗转,今日的海派黄杨木雕尽管拥有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名号,但面对着传承人凋零、传承技艺丢失的窘境,海派黄杨木雕乃至更多的海派非遗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继续上个世纪的辉煌,是每个非遗从业者都应该直视的紧迫课题。

  • 社会创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血式发展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虽与时俱进,却也面临诸多困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家与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创业视角出发,结合科学合理的社会创业理论,挖掘活态非遗的历史与社会价值,打破现有传统的只投入无产出的单一保护模式,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非遗生态保护圈,解决无产出、少产出的传统非遗文化发展问题,从而实现非遗的造血式保护与传承,最终解决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