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茶文化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探索 2020-06-01
在整个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对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推崇大大提升。而以具体的学科角度来理解和认知"非遗",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有效传承。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构建该学科,这是值得我们深化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诸多诉求,从而探究茶文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机制和实施理念。
-
新媒体时代戏曲类非遗文化的民间传播途径探索 ——以长沙民间昆曲社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新媒体时代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以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动重构了昆曲文化场域,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昆曲的民间传播还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曲社缺少合作和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限。只有重新省视昆曲在民间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传播昆曲。
-
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分析了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和类型结构、总体区域分布、乡镇区域分布以及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对绵阳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非遗开发助推扶贫工作的经验探析——以贵阳市乌当区簸箕画为例 2020-06-01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做法,贵州省立足于自身实际,在非遗助推扶贫的方法上开创了一条新的思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政府内非遗专管机构设置等方面皆走在全国前列,非遗的保护开发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
阳新布贴的非遗活化创新策略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发展往往需要与创新结合在一起。阳新布贴的非遗活化创新发展策略可以从形式创新、政府支持、电商营销、旅游营销、教育传承等方面切入,为今后阳新布贴的创作与推广提供更多的创意灵感和发挥空间[1]。
-
基于粤北乡村客家丧俗的香烛文创产品设计 2020-06-01
丧俗是粤北乡村客家人重要的人生礼仪,通过对客家丧葬器物的创新设计,可以推动客家非遗文化的传承。本文调研粤北客家丧俗概况,梳理丧葬仪式及器具,寻找典型用具,确定香烛的精神定位;运用客家文化元素和符号,进行香烛制品的创新设计,促进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客家文化产品创新研发提供参考。
-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2020-06-01
传承人简介:王玉芳,1942年1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宜政村,被称为"活在民间的阿诗玛"。2006年,叙事长诗《阿诗玛》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王玉芳被命名为《阿诗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也是目前惟一健在的《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从小向父母学唱《阿诗玛》,年纪轻轻,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金嗓子"。46岁时,参加了石林彝族自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语义标注方法研究 2020-06-01
【目的/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视频资源难以入库与管理的难题,提出了一种非遗视频资源的管理和语义组织的语义标注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对非遗视频采用基于SURF算法和窗口阈值的镜头分割方法,将非遗视频解构成不同颗粒度的逻辑单元;其次构建了非遗视频语义标注的本体模型;最后通过视频语义标注过程,实现领域知识概念与视频资源间的语义关联,赋予视频单元丰富的语义信息。【结果/结论】非遗视频综合语义标注方法可对非遗视频资源实现有效管理,为用户提供结构化、语义化的视频浏览及知识可视化等知识服务,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