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青出于蓝: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二代传承人吴灵姝 2020-06-01

    蓝印花布色彩清新、图案吉祥、结实经用,曾经“衣被天下”。在现代化过程中,因机械替代与市场萎缩,技艺进入濒危状态。2006年,在吴元新的长期努力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失落的技艺得以复兴。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的吴灵姝手中,她面临新的时代格局与社会要求,对非遗传承有自己的理解与尝试。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吴灵姝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及对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理解。

  • 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以玻璃工艺为例 2020-06-0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健康发展问题,该文通过理解与剖析非遗文化内涵,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形象符号对产品进行易用、创新设计,将非遗衍生品从以往的观赏品变为现代生活中的日用品,从而以设计驱动消费,使非遗文化能更好地被世人传承下去。该文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玻璃工艺为例,探究现代玻璃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使玻璃艺术在现代经济、时代影响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发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非遗文创事业,有助于弘扬非遗文化内在价值、唤起人们非遗文化保护意识和拓宽非遗文化传播路径。当前非遗文创的设计与开发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思路。通过化繁为简的方式彰显非遗文化元素,以个性化符号诠释非遗地域特色,依托媒体联动打造产品体验和营销新空间,是当前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开发的有效途径。

  •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0-06-01

    使非遗文化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研究非遗文化创意产品,以新的文化设计思路进行深入淬炼,使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符合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元素应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独特性,同时也为非物质遗产在现代化社会的传承提供新思路。我们的服务对象适应社会各界人士,文创产品多种多样,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让大众“把非遗带回家”,让非遗和大众“零距离”。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PDCD”模式初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科学并具开创性地展开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非遗现有传承方式展开分析,论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PDCD"非遗教育传承模式,对其构成的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以此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湘黔滇驿道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相关部门不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辨识、统计、保护,单就贵州省来看,已经公布的五个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就收录了800多项新增及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1000余处地方,从这些项目的分布来看,在原湘黔滇驿道及周边地区最为广泛,有不少非遗项目广泛分布于湘黔滇驿道沿线。湘黔滇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同时又与湘黔滇驿道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湘黔滇驿道文化线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 ——以赵抃故里“非遗”文化融入为例 2020-06-01

    以赵抃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能力指标和情境载体。赵抃故里"非遗"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为人、为官、为学等层面。

  • 发现辽宁非遗之美 2020-06-01

    由清華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和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0“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于2020年10月23日在沈阳开幕。2020年9月,2020“BMW 中国文化之旅”深入探访了辽宁省30余项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本次成果展不仅是对2020年探访精华及非遗创新成果的总结展示,还将持续为辽宁本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