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 中国东北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020-06-01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东北地区按照不同申报单位共有196项非遗获批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些遗产分布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历史的脉络中,东北地区非遗发源于先秦,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总体特征,集聚性和团带性特征明显,少数民族非遗在东北非遗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东北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外在因素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民族的群落化集聚生存则是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内在因素。

  • 接续传统,绣出新生:羌绣传承与创新的年轻力量 2020-06-01

    2008年,羌绣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文化部提出“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理念,很多新生力量投入羌绣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中,张居悦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90后”羌绣传承人。她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立了囍悦藏织羌绣专业农村合作社,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广羌绣以及自主设计羌绣创新产品并销售,让羌绣走进当代生活,被人们了解、喜爱和使用。她参与非遗研培计划,主动创新的经历和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的方式,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视野和传承创新的可能性。

  • 目的论视角下佛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研究 ——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从非遗文化负载词与汉英语言差异两个角度探讨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英译策略和方法,可以看到,用目的论指导非遗外宣英译可以提高非遗外宣英译质量,即翻译时须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提高译文可读性,实现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 《非遗不生僻》 2020-06-01

    作品说明:由于年代和地方性原因,许多难以传播的非遗名字都包含了生僻难懂的字眼,大家面对生僻字往往会本能跳过和回避,这也是带有生僻字的非遗更难被传播、走向消亡的原因。于是,天猫新文创发起了#天猫识遗计划#,从314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找到100个带有生僻字的非遗项目,设计了100张海报,并在每一个生僻字的设计中巧妙融入对应的非遗画像、色彩、文化符号,并通过线上线下、H5、展览、视频等媒体传播,让更多人认识这些非遗文化,帮助生僻字非遗走向复兴。

  •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生力军,我国青少年群体有1.4亿多人,他们接触的文化一直是西方流行文化,淡化了民族文化意识,缺乏传承的自觉。通过建设非遗研学旅行基地,既可以加强对地区非遗的关注和认识,也可以在研学中提升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 中国“非遗”数量世界第一 2020-06-01

    截至去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那么,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在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此外,中国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中国“非遗”总数的1/3以上。按人口比例计算,少數民族仅占中国人口的8%,但人口总量超过1亿,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 中国“非遗”数量世界第一 2020-06-01

    截至去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那么,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在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此外,中国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中国“非遗”总数的1/3以上。按人口比例计算,少数民族仅占中国人口的8%,但人口总量超过1亿,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