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非遗课程建设,让传承有了“根” 2020-06-01

    从艺术视角构建主题课程,是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机车小学课程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他们通过非遗艺术课程传承民间优秀艺术,培养学生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助力学生在艺术的浸润中身心协调发展。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洛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在历史文化空间熠熠生辉,彰显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璀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机车小学以主题建构为主要策略,在课程实践层面进行系统的体系构架与实践探究。

  • 艺术+科技:非遗文化专业教学与创作实践探索 2020-06-01

    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变革式发展,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内容呈爆发式增长,与之相对的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内容创作、表现方式备受冷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发展困境。基于对非遗文化的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在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天津美术学院作为中国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之一,从非遗文化的专业教学与艺术创作层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 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针对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凸显我国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内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遭遇诸多困难,直到近几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日渐得到重视。其中,非遗的保护传承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非遗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机组合,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非遗项目的开发,可以为旅游业增添新的盈利点;而旅游业同样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本文以延安非遗项目为例,结合其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延安非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纵向开发非遗资源、整合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探讨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进行有所侧重地开发,推动当地非遗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李剑:让剪纸拥有更多的粉丝 2020-06-01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不消2分钟,一头栩栩如生的"牛"呈现于眼前,李剑微笑着把"牛"送到记者手中,"今年是牛年,送你一头‘牛’,愿‘牛气冲天’"。中国的剪纸文化源远流长,剪纸艺术更是炉火纯青。时至今日,这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也与时俱进,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时代表达。正如宁夏艺盟文创工作室负责人李剑所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延续,首先要让它"活下去",在尽可能保留核心部分的同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播。我的工作室做的就是让非遗传承下去。

  • 跨学科视域下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以“云泽芳韵土布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又一重要体现。如何做好非遗事项的展陈,如何通过有形、静态的“物品”呈现非遗无形、活态的“信息”,这是博物馆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与趋势。“云泽芳韵土布展”通过两位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手工织布作品来讲述其个人生命故事,更好地呈现“物”与“人”的关联,使观众于观展过程中,不仅能了解非遗技艺,提升非遗保护意识,更能通过对他人生命故事的解读,完成自我生命的观照与思考。此案例可以为更多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提供参考。

  • 中小学传统舞蹈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以非遗舞蹈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非遗舞蹈进校园等项目融入普及教育之中,对校园素质教育以及美育和舞蹈这种古老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各种强势文化时时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的渐渐弱化,进而形成传承平台的萎缩、传承关系的断档,传统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面临着濒临遗失的局面。如今校园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学存在着随意性与单一性等诸多缺点,所以非遗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推进下进行延续与传承并以此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 文化生态视域下非遗社会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百鸟朝凤》作为一部非遗影片,从艺术角度真实再现了当下非遗的现实困境,展示了非遗的生存背景,指明了非遗衰败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变化。文化生态理论所强调的文化与环境双向互动、文化多样性,为非遗的社会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应在坚守核心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转化,建设生态保护区,提高社会群众的非遗理解力,构造非遗的外部社会环境,内外共筑新时代非遗文化生态。

  • “一带一路”视阈下非遗潮绣文旅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潮绣的工艺表现形式也必然要走上转变的道路。潮绣优秀的文化基因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土壤。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潮绣文旅创新设计的产品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文化推广、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商谈,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文章结合"一带一路"视阈下非遗潮绣文旅产品创新设计的实例,通过对潮绣文旅产品创新设计类型及特点的分析总结,对"一带一路"视阈下非遗潮绣文旅产品的创新设计进行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