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地方剧种 ——高密茂腔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高密茂腔,滥觞于山东地方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广的群众基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其历史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茂腔的继承与发展中,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等现代科技支持,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不断重焕其艺术生命力与时代进步性,从而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精神、流行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同时对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
你中有我 相融相生:浅谈新时代非遗传承与传播 2020-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项目。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遗保护向纵深发展,对传承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非遗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
-
音乐通识课中中华文化认同感教育——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起 2020-06-01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只是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审美,其中还需要承担保护和传承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担。在高校通识教育中,以地方音乐非遗文化为契合点,并结合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一、有关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文化多元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通过对当今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调研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个别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媒体负面影响现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2020-06-01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其能够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本文主要是对非遗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和路径进行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产物,包含了人们的丰富经验和无穷智慧,反映着文化个性和文化形态,极具文化、社会、经济、旅游价值。随着《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摘要》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非遗的传承危机一直存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也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深度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优势、问题及应用案例,科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体系,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
非遗电影的创作主题略论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非遗的保护热应运而生,与之有关的电影,即非遗电影也开始了创作,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人们甚至欣喜地看到,一种在国产电影中前所未有的新类型片由此诞生,非遗题材成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符号,被纳入到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影产业运作流程之中。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电影往往是具备多重主题的,体现了主创的文明意识以及文化自觉。
-
梁平木版年画的原生性与多元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梁平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全国"非遗"项目保护中也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梁平历史上形成文化遗产的背景因素即文化生态着手分析,认为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并面向未来接纳新事物,需要系统设计、统筹兼顾、多元化的保护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本真性与活态性的交融 2020-06-01
作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其传承也涉及到非遗保护的"本真性"与"活态性"两种诉求。通过梳理昆曲发展的历史,结合近年来昆曲保护与推广的个案,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昆曲的振兴和发展要在本真性的要求下保持传统品格和文化底蕴,同时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活态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