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体验式设计研究 2020-06-01
我国国民的文化意识大幅增强,国家不断出台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的非遗博物馆得以建立。本文以古法造纸为例,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展示设计,分析以古法造纸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展示中的现状与问题,结合体验式为主的设计思路,分别从静态展示、动态展示、活态展示的角度,具体阐述古法造纸非遗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思路,旨在增强参观者的积极性及可参与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
文化创意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大国,以多种非遗项目传承着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对文化创意具有重大影响。文化创意源于文化创新,通过智力与高科技加工可以产生更高价值的产品,从而形成具有市场潜力与生产规模的产业。关中八大怪拥有深厚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怎样传承"关中八大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使命,需要以文化创意为视角,增强传承与保护力度。
-
“假面”与现代 ——韩国非遗视野下对贵池傩戏传承的思考 2020-06-01
贵池傩戏是贵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名片。从传承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自身的发展之路,以仪式类"非遗"项目为中心,借鉴韩国非遗保护措施,思考贵池傩戏的传承和发展。
-
百年消防节“校水柜”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2020-06-01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大安镇一直延续着"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理念。他们以"校水柜"习俗的方式代代传承着这种消防文化,已有185年的历史。2020年12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发布,大安镇百年消防节"校水柜"习俗入选,这是全国唯一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消防项目。"校水柜"习俗是大安镇的本土文化。在大安镇的7个消防所里均存放着古老的消防水柜,这里还有一群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大安消防工作付出的"当家人"。
-
沉浸式VR 技术在山东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2020-06-01
山东柳琴戏作为鲁南地区的地方剧种已拥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此也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受当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一传统剧种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且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等各种发展现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山东柳琴戏亟待保护与传承。而沉浸式VR技术是在科技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数字化手段,通过为山东柳琴戏建立沉浸式VR三维全息影像系统,可达到对该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为之注入全新的生命活力。
-
浅谈新时期群文工作中的非遗表演艺术 2020-06-01
步入社会新时期,科学技术不断更迭,网络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群众文化异彩纷呈,百花齐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虽然历经岁月的长河,却彰显着不同的底色。其中非遗表演艺术作为较为小众化的文化形式,被群众熟知程度越来越低,甚至一些非遗表演艺术面临着被市场遗忘的失根危机。故此,为了进一步传承非遗表演艺术,群文工作者应该加大宣传,在群众文化中融入非遗表演艺术元素,促进非遗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 2020-06-01
新疆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和审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基于此,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赋予新疆传统美术非遗的机遇,分析传统美术非遗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受教育水平,提升民众保护意识;抓住机遇,拓展传播空间;"政、学、企、民"4方协作,推动经济转型,构筑人才体系等策略,助推传统美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 ——以高州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以高州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结合现代大数据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梳理大数据数字化的内涵,强调数字化与高州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实性,然后基于当前高州木偶戏在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向,建立高州木偶戏适应数字时代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最后提出高州木偶戏创新化保护与传承对策,使高州木偶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