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用好非遗资源 促进群文创作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丰富艺术元素加以提炼,以现代创作的手法推陈出新,创作出既有鲜明地域特色、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摆在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和艺术特点,阐述用好非遗元素促进群文创作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意义。
-
对传统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20-06-01
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会是北京丰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生活实用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制度的革新、表演器械的改良、招式动作的创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海外影响力的拓展等进行研究,指出开路会这种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对传统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中国符号:新媒体环境下皮影艺术的活态化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重视,国家制定了许多措施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皮影艺术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活态化创新与数字化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以抗疫系列皮影动画《孙悟空大战病毒妖》为例,诠释古老精美的皮影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该系列皮影动画是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典范,起到了鼓舞人心、共战疫情的作用。
-
孙淦作品 2020-06-01
作品说明:1、非遗中“工匠技艺”的创新设计研究一灯具设计灯具设计的元素是取自南通板鹞风筝,结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匠技艺”,主要从材质、工艺、造型等几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巧妙的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之中,首先在材质方面,选用传统板鹞风筝的江南笔竹,利用竹子的强度保证灯具主体框架的牢固度,其次在工艺方面,灯罩则用超薄的竹篾编制而成,最后在造型方面,灯具主体立面呈板鹞风筝的八角形,灯罩
-
非遗传承与珠宝品牌建设——以传统失蜡铸造技艺为例 2020-06-01
在2003年联合国公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基本确立.同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发文,确认首批22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至此,民间工艺和文化的继承人与传承人,第一次系统性地登上"庙堂",举国上下,开始重视并发掘民间工艺和"草根"文化.珠宝行业作为民间工艺和文化的集大成者,珠宝人作为珠宝品牌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均已意识到"非遗"潜在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
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 ——评《保护与传承——黑龙江民间艺术》 2020-06-01
随着一大批民间艺人一个个离世,中国民间艺术濒临灭亡的危险和困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组织各国申报“非遗”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引起了我国政府对民间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于是在2006年6月把每年的6月10日定为“文化遗产日”。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以在全民中形成,黑龙江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轰轰烈烈
-
羌笛演奏艺术的传承及法律保护 2020-06-01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茂县申报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38。羌笛是中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作为中国传承久远的传统乐器,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论述羌笛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当代生活,以及羌笛演奏艺术在当代的保护和传承困境,最后讨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不足和未来发展,以期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实现长远持续健康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认同研究 2020-06-01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我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热点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认同,而建立文化认同本身对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内外保护和发展"非遗"的现状,发现在"非遗"发展中机器化不可代替手工制作,精神文化不能因物质文化的崛起而衰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应保护其传承人,否则"非遗"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内在联系,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