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020-06-01

    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凝聚了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创造力,但其文化创意的水平不太高。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开展了搭建交流平台、开发文创产品、探索"互联网+非遗"、把非遗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等工作,但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存在不少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的传承需要传承人的匠心也需要观念的创新,要积极进行跨界资源多元整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文化创意产品,开展基于生活现实的体验活动。

  • 乡村振兴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建设 2020-06-01

    文化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根基,但是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有生力量的外流、农村经济的衰落以及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等,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失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存在于乡村,凭借乡村振兴的东风,通过培养强化"主体"文化生态素养、建设产业融合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构建以社区、学校为中心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不仅有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乡村文化的振兴。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一室一社三创”“非遗”创业模式研究 2020-06-0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都追求一份"匠心"。文章对"非遗"创业进行解读,分析了"非遗"创业的必要性与策略,剖析了高职院校进行"非遗"创业的"天时地利人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高职院校构建"一室一社三创"的"非遗"创业模式,以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进行"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资源优势,展现当代高职生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 基于主客视角的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差异研究 2020-06-0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 新形势下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如今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纪元,国家和社会开始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重视起来。在文化事业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期的文化馆,其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同时也由其自身优势所决定的。若想让文化馆成为当前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期间务必要使之发挥文化优势,在活动组织和宣传等方面下足功夫,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和宣传者。本文立足于实际角度,对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不断提升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水平和质量,让非遗文化得以长久延续下去。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模式 2020-06-01

    运用定量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国家级及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非遗资源以区级为主,种类齐全。在类型结构上以民俗及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及民间文学类非遗次之;广西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性强;国家级非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北部及西北部,区级非遗资源的分布形成一个主核心区、两个高密度区、两个中密度区;各类型非遗资源分布特征不同,地域差异突出。依据非遗旅游开发原则,结合区域民族特色,分别从"一核两区一带"民族特色旅游开发、区域联动旅游产品开发两个方面提出多种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广西非遗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 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价值与传承策略 2020-06-01

    源于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包括满一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蒙古族语族的蒙古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都曾以游牧渔猎为生,各民族的多个非遗类音乐文化形式被列为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保护和传承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新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供给相对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92个指导性案例中,涉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有3个,彰显司法需求的旺盛。但指导性案例是司法裁判的非正式法源,援用率低。地方性法规虽是司法裁判的正式法源,由于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狭窄,司法适用性不强。在技术层面上,案例指导制度和地方立法具有互补性,指导性案例确立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实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