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研究特征及展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其外宣译介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途径的创新与补充。通过梳理国内近20余年非遗翻译研究,发现非遗译介研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译介研究项目也呈多样化,同时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方法论证是非遗译介研究的焦点。文章最后试探性地提出了非遗译介研究发展的方向。
-
“非遗”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已迫在眉睫。"非遗"人类学纪录片的"非虚构"影像呈现与聚焦"非遗"文化的特性为"非遗"文化影像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阐释了"非遗"人类学纪录片概念并总结出线性叙事结构、平行叙事结构、"根茎式"叙事结构三种叙事方式。
-
“淮腔裔韵”的形成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记国家级淮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 2020-06-01
近期,由江苏淮剧博物馆制作拍摄的国家级淮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老师的艺术人生专辑正式完成上报。裔小萍女士是著名的淮剧表演艺术家,早年出生在上海,父母辈都是沪上知名的淮剧演员。良好的艺术熏陶,严谨的言传身教,使她在江苏、上海两地淮剧界都享有一定的声誉。这位淮剧功勋艺术家常年生活在基层一线,默默为人民群众送欢乐,送精神食粮,得到了人民的喜爱,2009年,她光荣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
-
别开生“面” ——用VR 技术致敬面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其保护和发展,需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与以前的发展环境和文化传承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非遗传承主要是靠口口相传或者是代代相传,方式比较单一而且范围较窄容易受到地域限制,而现在运用了互联网以后,以前单一的传承方式现在变得多样化,而且在运用了数字化影像化以后可以永续相传,传播范围更加扩大化。
-
浦东派琵琶艺术在安徽的传承发展述论*——以潘亚伯为中心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派琵琶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当代最重要的琵琶艺术派别之一。得益于以第七代传人潘亚伯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浦东派琵琶艺术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其传承形成了网络状传承格局和代际相递的兴盛局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作了多首经典琵琶乐曲,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美学观念,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非遗保护视域,可从优秀传统继承、精品曲目创作、师资队伍建设、传承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安徽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
深圳民间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延续和思考 2020-06-01
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能力和影响力度相比较以往更弱,且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也变得越发的轻薄.但是,随着当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现阶段一些非遗项目得到了人们的逐步关注与青睐,甚至部分非遗项目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建设.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工作的开展将结合深圳当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问题和延续问题做深入的问题探索和论述,同时希望能够借此有效的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延续过程中,实现对深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文化特色的有效继承和发扬
-
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 ——以三明大田板凳龙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原始、最真实、最民族、最鲜活的遗产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过活化的途径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闽中三明大田的板凳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活化利用与保护,是本文研究与探索的重点。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视角,以剧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探讨非遗活化利用因素,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