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2020-06-01
平阳木版年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蕴含着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平阳木版年画的发掘与保护一直是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传承方面仍存在诸多困境.本文将从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困难、保护三方面展开论述,为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寻找新的道路.
-
非遗视域下对武当道乐乐团培训的探析 2020-06-01
以武当道教乐团培训为例,从非遗保护传承的角度对武当道乐乐团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同时也对政府、传承人、高校、社会力量在道教乐团培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析与思考,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项目自身的造血能力与唤醒大众文化自觉。
-
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现状调查 2020-06-01
我国民族众多,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非常特色的艺术文化。随着社会对民族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民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开展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实现武陵山区民族音乐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
从茶园游会成功举办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0-06-01
在2016年‘茶园游会’成功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在2018年5月,茶山镇茶园游会以‘美丽茶山,幸福游会’为主题,此次游会不但体现了非遗活动与乡村振兴、精神文明相融合的文化传统,更是在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中,实现了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重大突破.茶山人民群众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部门加大了对于茶山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号召,充分体现新时代非物质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坚持‘尊重传承、携手弘扬、融入时代、融入生活’的活动宗旨,将茶园游会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文旅活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引领茶山文化走进新时代的发展壮大当中.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二)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徐艳丰秸秆扎刻徐艳丰,1952年8月生于河北永清,高粱秸秆扎刻民间工艺开创者,中国扎刻艺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扎刻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中国一绝”。
-
以『匠心』刻木的艺人——段四兴 2020-06-01
剑川自古以木雕技艺精湛而著称,唐宋时期,剑川木雕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经典作品不断问世。剑川木雕艺人的足迹留遍祖国大江南北。1996年,剑川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2011年,剑川木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2017年底,剑川县共有各级木雕非遗传承人80人。得知省级非遗传承人段四兴名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便跟他约好时间,到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去采访他。
-
非遗视野下河南“官会响锣”的历史性研究 2020-06-01
官会响锣是流传在河南东部农村地区以“三眼枪”搭配锣进行表演的民俗活动,演变至今成为一种独具豫东风情的以手持锣为道具的汉族民间舞蹈,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立足非遗视角,跟随历史的脚步,挖掘官会响锣的形成渊源,梳理其发展历程,结合当下的发展现状展开思考,为更有效地保护并传承官会响锣这一非遗项目提供参考。
-
非遗保护不该“拔萝卜” 2020-06-01
非遗保护不该也不能“拔萝卜”,而是要去“种萝卜”。萝卜只有种下去,才能生生不息。2016年夏,我参加“宝马中国文化之旅”,参观在四川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自驾考察,不仅体验到了德国马达的加速度,也感受到了国内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加速度!这次文化之旅的首日,我们考察了蜀锦蜀绣。在蜀锦博物馆的美妙空间中,有两位非遗大师现场讲授,活动的最后环节,由我来做“生活美学”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