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传承》第三季 系列纪录片的“传”与“承” 2020-06-01
在描摹中国非遗文化代代传承的图谱同时,《传承》还梳理了其中蕴含着的精神文明传承脉络,并不断丰富着对“传承”的诠释。“承时代心,传世代美”,从哈萨克族的达列力汗父子携手搭建起一顶草原毡房,继续谱写马背民族生生不息的沧桑牧歌,到河北蔚县的王德扬起一千六百摄氏度的铁水,坚持在新年之际用拿手绝活为生养自己的土地献上最好的祈愿,《传承》(第三季)复刻了遍布在华夏大地上的1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观众拨开岁月的云雾,再现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
基于“人龙舞·洪拳”训练的校馆合作机制探索 2020-06-01
新时代,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越来越紧密,校馆合作是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国家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光华人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人龙舞的武术基础是洪拳,因此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潘祥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潘祥初级中学)在2012年与光华合和堂人龙武馆合作,成立"杏坛镇文体社会组织(NGO)校园共建基地",将"人龙舞·洪拳"确定为学校的特色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光华人龙舞在珠
-
宁夏传承非遗根脉的生动实践 2020-06-01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全面落实中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针政策,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在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中不断探索,更新保护理念,建立了"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和"非遗+"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创新保护方式、拓展传播空间、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夯实保护基础、丰富展示活动、推进融合发展
-
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在京举办 2020-06-01
6月9日至13日,由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厅(局)共同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主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本次大展主办方还首次联合公布《大运河文化带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共计161项,展示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协同保护的新成果。本次展览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是目前国内首次举办的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参与的规模最大的大运河文化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進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审思和路径 2020-06-01
基于对某医科学院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分析,认为调查结果反映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在社会层面未成合力,学校层面人文教育资源不足,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现状的审思,建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应从社会、高校、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进行,营造浓厚的“以文化人”氛围,构建完备的人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非遗为代表的人文知识,使人文素质培养取得实际成效。
-
上杭田公信俗与木偶戏发展关系考 2020-06-01
上杭木偶戏是福建木偶戏乃至全国木偶戏中最有影响的提线木偶剧种之一。不仅历史悠久,保存了许多宋元明傀儡遗迹,而且艺术储存非常丰富,音乐有高腔、乱弹两个种类,剧目抄本达千余种。该木偶戏发源于上杭白砂,遍布于闽西客家地区,并传播于江西、湖南和广东的一些地区。近年来该剧种与相关的“田公信俗”均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称“非遗”),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样,这里仅选择其田公信俗与木偶戏的发展关系做一些简述。
-
丰都庙会 邀请您来 2020-06-01
位于著名的长江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丰都县,素有“世界鬼城”之称。历史上,丰都的名山成为各路宗教传经布道、争修庙宇楼观的风水宝地,吸引众人来此朝山进香,各教派祭拜各自神仙,丰都庙会由此兴起,至今已有1900多年。2014年,丰都庙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每次吸引国内外游客数十万人。2019年丰都庙会将于4月5日-14日在重庆市丰都县城举办。届时,游客将会看到带有地域特色的“花车巡游”“夜游鬼城”“非遗展演”“朝山祭祀”等文化、旅游、商贸、宗教活动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