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 2020-06-01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个领域均促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也逐步成为了文化遗产在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主要途径。通过数字化的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数字为媒介进行图、文、音、像立体化多媒体发展,从而更加广泛地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更加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因此,本文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形态研究方面对非遗数字化进行研究。
-
浅议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6-01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延续,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征各异,因此,文化工作者要针对不同项目、不同类别、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非遗工作.本文主要就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研究
-
金州龙舞:地方园本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 金州龙舞是辽宁金州的传统民俗舞蹈,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金州龙舞及其手工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材料和复杂的制作方法彰显了几代龙舞艺人的智慧,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2005年,金州龙舞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身份之象征和精神传承之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主要由地方政府、第三方组织及社会群众等三个群体完成,其中地方政府在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承担起非遗的传承保护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责任。黎锦作为海南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海南黎族几千年历史的沧桑,表现着黎族文化的点滴,凝聚着黎族人的血与魂。但黎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黎锦一直以一种黎族特有的方式来传承。现代科技文化的急速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没有文字传承的黎族人民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黎锦时刻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是失去传承的危险。但如果黎锦手艺能够成功产业化,不仅能够对其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还可以极大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解决贫困以及就业等问题。
-
2018年度全省非遗处长(中心主任)培训班在南浔举行 2020-06-01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论述,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精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提高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10月29日-30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州市南浔区文化体育局执行承办的2018年全省非遗处长(中心主任)培训班在湖州市南浔区开班。
-
受授于民——美姑县非遗音乐表演团队调查报告 2020-06-01
“美姑县非遗音乐表演团队”是在凉山州美姑县彝族民间艺人阿铁说日的倡导下、组织建立的彝族传统民间音乐表演团队。该团队成员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传承人的级别包括州级到国家级皆有,表演曲目以民间音乐为主,主要有民歌、器乐等,兼以新创编的器乐合奏。本文将从乐团概况、演奏曲目及形式、传播、传承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该乐团的研究来看乐人、乐团这一创建和使用音乐的人类个体和群体,是如何体现“受于民、授于民”这一音乐文化传承机制、非遗前后该乐团所呈现出来的转变以及其操持的音乐所体现出的“我调”特征。
-
2017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2020-06-01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化部非遗司的业务指导下,由光明网主办、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协办的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于2018年1月24日圆满结束。
-
非遗舞蹈走进校园的现状与策略思考 2020-06-01
“非遗”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分支。非遗舞蹈中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热爱的表达。非遗舞蹈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是因为舞蹈自身生生不息的活力,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感染力与表现力。通过非遗舞蹈走进传统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当今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追求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