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走进西藏非遗 2020-06-01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西藏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历史悠久。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前4批区级非遗项目达323个。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达460项。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西藏各地围绕"多彩非遗,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同步开展近80项系列宣传活动
-
赫山区:非遗剪纸进校园 2020-06-01
日前,由益阳市文体广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赫山区教育局、迎宾小學承办的传统文化非遗剪纸艺术走进迎宾小学。俏皮的生肖,有趣的鸡蛋花……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向亮晶的指导下,学生们完成了一幅幅剪纸作品。
-
保护“非遗”留住乡愁 2020-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挖掘、保护、宣传和利用非遗资源,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加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统设色融入服装色彩教学的思考——以蜀绣传统服装为例 2020-06-01
本文基于从遗产到资源的非遗保护视野,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为例,提炼蜀绣传统服装的设色特点,探讨传统设色融入服装色彩教学的意义,对非遗传承与设计教学的结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扎蜡染艺术的“融合、创新”教学研究 2020-06-01
扎蜡染是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的特色手工艺,其图案精致美观,肌理原始质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传统扎蜡染手工艺品因为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高、易褪色等问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大多数只是作为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使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扎蜡染图案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创新设计,焕发扎蜡染艺术美感;可以将扎蜡染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相融和,设计现代"民族风"服饰;可以对扎蜡染手工艺进行保护性教学,通过扎蜡染网络课程,为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挖掘保存和创新发展搭建了平台,达到推广传播非遗传统文化的目的。
-
拨开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迷雾 ——《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读后 2020-06-0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关于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一直持续不断且矛盾重重。我国对于此题的研究近十余年来才渐尔增多,但以法学界人士的成果为多,艺术界鲜有涉足者,另外,以民间文艺或非遗知识的混沌性整体研究居多,这便造成了法学领域和艺术范畴研究的不对等性及其对话的隔膜感,因此,艺术理论工作者的分项针对性研究便更加显现出自身的理论意义。对现实矛盾进行理论关照,是立法实践的前提,也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续和保护路径的必要尝试。
-
非遗绽放“白蛇”之美 2020-06-01
今年4月,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惊艳首演。流转千年的《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荡气回肠的凄美故事,发生在西子湖畔一个烟雨迷蒙天,跨越人妖之间的恋情,情感与宗法之间的冲突,悲壮缠绵,流转千年。导演徐俊将“古典新美学”理念,用现代视角结构中国经典传说,东西融汇,音乐和编舞都来自美国和丹麦艺术家,灯光、舞美和造型等来自中国
-
《乡里乡亲》创作与楚剧“非遗”的活态传承保护 2020-06-01
楚剧自2006年登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存环境由纯粹企业性质直接推向市场,转向以保护与传承为主,逐步从个体技艺传承到剧团创作与演出等多个层面推进。大批楚剧民间剧团的兴起,多层面的观众涌入剧场等现象,虽无法与昔日戏曲繁荣时的红火同日而语,但楚剧专业剧团在"好戏不多,烂戏不少"的现实环境下,依然有较为成功剧目创作项目,将楚剧"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处置得恰如其分,则是可喜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