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03 条数据
-
传统手工艺传承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2020-06-01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手工艺能否继续存活,如何继承与发扬,是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亟需解决的问题。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发掘,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手工艺引入学校课程教学,是目前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学校应用信息化技术传承非遗文化提供参考意见。
-
贵州绣娘“指尖”功夫绝了 2020-06-01
“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贵州有着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大山里的绣娘,抱着娃、绣着花,引领着最新的时尚。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万达小镇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指尖上的传承”非遗手工技艺比赛。来自各村寨的近90名绣娘展现了苗族手工刺绣和苗族蜡染绘画的绝活,以比赛的形式促进非遗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
非遗保护 需要"活的原生态" 2020-06-01
从2013年开始,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寻访了济南85个古村落,了解了很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心里每每生出很多思考和感慨。思考的结果,觉得对于非遗保护来说,“活的原生态”才是最好的保护——道理很简单,一个非遗项目,一旦成为生活中不再需要的刻意表演,就会失去活力;就像一幢村里的老建筑,一旦无人居住,就会迅速衰朽。“活的原生态”,首要的意思是保持非遗项目本身在其原生环境中的生命力。比如,在柳埠有一个“黄
-
我为“非遗”代言 2020-06-01
说起非遗,也许大多数人心里都会不自觉地生出几分距离感。确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宗留下来的老技艺了。过去手艺人一针一线地缝制蜀绣、苏绣作品,用于妆点生活,让生活呈现出时间缔造的精致感。反观现在,所有东西都是工厂批量生产,的确款式新潮价格低廉,可是旧时精致却已远去。非遗
-
中国非遗博览会济南的机遇和行动 2020-06-01
9月,可以说是济南最美丽的季节。凉爽的秋风带走了夏季的酷热,连续的降雨让泉城泉涌水美,尽显浓郁的泉水风韵。在这个最美的时光里,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召开。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通过多种方式对传统工艺、曲艺、民间文学、传统体育等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以此来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40年以来
-
浅析荆州花鼓戏的传承——采访国家一级演员孙世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荆州花鼓戏孙世安项目前期工作会议在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潜江市)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是在国家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展开的国家级工程,是采用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进行的关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文献建设和档案保存工作,以抢救为主,兼顾研究与传播的需要.经过省非遗保护中心与项目执行单位以及项目保护单位等多方的沟通和协商,针对荆州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世安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拟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1].本文将荆州花鼓戏的传承作为观察点,以孙世安老师的"抢救计划"作为抓手,以荆州花鼓戏的传承情况分析当今文化传承现状.
-
非遗手工艺的当代创新转化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视觉基因和审美意境。非遗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应当回归于当代生活。如何帮助非遗手工艺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近年来引起多方关注的问题。新物种:非遗手工艺是一个生命体非遗手工艺在唐宋时期是国家核心的文化生产力之一,丝绸、瓷器、金银饰品等大量出口国外,建筑和字画影响了整个亚洲。当时供宫廷使用的非遗手工艺器物就是今天所谓的"高级定制",极尽华贵精美。而民间使用的手工艺生活器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地域审美特征,经过时间的考验被保留下
-
成都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记录,是民族和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对外形象宣传、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70余万人,依托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这对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