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张蓉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澧洲荆河戏剧种,全国仅一家专业剧团,非遗传承人既是技艺的表演者也是也是非遗活态保护推广者,传承人;澧洲荆河戏,既要抢救资料,又要不断走向市场,活跃在舞台上,只有与网络结合、利用媒体宣传,才能扩大其影响力,扩大观众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保护,才能传承好非物质遗产保护。
-
作者: 侯西龙,谈国新,庄文杰,唐铭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知识组织 知识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联数据 本体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
作者: 娜嘉·瓦伦丁希奇·弗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影像记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铁三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三项工作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通用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行的三项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范围构建了一个识别和保护人类遗产的铁三角。公约只是建立了一定的通用标准、规范和工具,而各缔约国需要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为特别重要的非遗项目建立自己的识别和保护机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识别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的活态属性,使得非遗的记录工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
作者: 罗媛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个别少数遗产古今中外,举世闻名。改革开放40年,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简单论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作者: 赵侠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3D 传统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艺术博物馆 信息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打印技术 应用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即为推进我国民间宝贵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有别于传统文化保护.由于非遗的特殊情况,不易于博物馆收藏、呈现,所以我国鲜有针对非遗展示的民间艺术博物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信息技术在非遗保护中得到了一定推广,并收获了良好的应用成效.由此可见,对虚拟现实与3D打印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阐述虚拟现实与3D打印技术的内涵特征,对虚拟现实与3D打印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为如何促进非遗保护的有序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
作者: 王 箐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非遗档案”)管理是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非遗档案与传统官方档案不同,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非遗档案管理。本文结合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针对非遗档案来源复杂、高度分散、数量大、质量低等特点,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优化方法,有助于解决非遗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
作者: 屠金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2019年6月7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在广州白云会议中心清和厅召开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保护工作座谈会”,增强项目间的沟通、交流,分享保护经验。作为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之一,40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中的9位发言人分别从政策引领,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强调非遗调研和研究、场馆建设和经费保障、强化对外交流、让非遗走进群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加强非遗传承与旅游的融合等方面畅谈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
作者: 孙天舒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分支.非遗辽瓷中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热爱的表达.非遗辽瓷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辽瓷自身生生不息的活力,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感染力与表现力.通过非遗辽瓷走进传统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当今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追求与热爱.围绕"非遗辽瓷"走进校园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