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王朴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6月28日,记者获悉,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共19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10个类别。此次入选最多的非遗项目是传统技艺类别,共有96项。大足石刻卧佛启动修复6月29日,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启动本体修复,预计工程将耗时八年。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全长31米的卧佛摩崖造像不仅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也是世界最大石雕半身卧佛像。
-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海南五指山地区 黎族民间非遗舞蹈的解读与探究
作者: 张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法,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族舞蹈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舞蹈特点以及保护传承路径进行探究。研究通过将五指山地区黎族舞蹈作为核心物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多维综合的考察,确定哪些自然的或社会因素影响了黎族舞蹈独特的风格动律特点。以期通过实际的田野调研,试图对五指山地区的黎族民间非遗舞蹈的传承发展进行解读,总结并提出黎族非遗舞蹈在活态传承发展中所展现的独具特色的时代精神。
-
政和县杨源乡四平戏活态传承的策略研究—四平戏老戏新作《九龙阁》创作有感
作者: 林萍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中,活态性的传承应是核心,而传承人又是活态性的核心,传承人的因素在很大的层面上决定了非遗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人是活态性的,有了这个核心的活态性才有非遗的活态传承。本文从四平戏的活态性现状、活态传承人的现状、活态传承的机制现状及活态传承的策略构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让几近消亡的四平戏剧种进入大众视野,得到保护与传承。
-
论国家“非遗”保护实践经验及成效推广 ——以 “建湖杂技”为例
作者: 金重庆,曹蕾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建湖杂技”是中国南派杂技的代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江苏省杂技团是保护传承该项目的责任单位。建湖县境内现有江苏省杂技团160多人,民营杂技团(马戏团)22家,演职员2500余人,马、狮、虎、豹等动物100多只,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年演出收入超5000万元。全县现有建湖杂技研究所、建湖县“非遗”保护中心、江苏杂技培训中心和建湖杂技“非遗”展示厅等4个全职或兼职从事建湖杂技保护传
-
作者: 周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宣传海报是最为直接明了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面媒介,目前对非遗宣传海报重视程度缺乏,停留在无设计状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棘手。文章通过分析崇州竹编与吹糖人设计作品,阐述了非遗海报从创意设计实践过程、文字、图形、色彩方面的设计内容方面的重视,希望通过视觉效果的提升让那些被遗忘的非遗文化予以第二次生命。
-
作者: 罗婉瑞,马一凡,郭蓓蕾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动态传递特点对存储环境、发展条件和历史经验有极高的要求,这一特点直接极大地提高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难度。新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设计的提炼与融合,这种传播模式能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以“活态化”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大众喜爱进而得以传承。论文将研究如何发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优势,将金陵刻经的刻本字体进行再设计后投入数字媒体中使用,同时建立起金陵刻经的文创品牌“空本文创”,围绕“可以吃可以玩的字”这一立足点展开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最终配合新媒体渠道将金陵刻经非遗产品进行销售、推广。通过传统的品牌推广效益和新媒体创新设计驱动二者合一的方式解决金陵刻经的“活态化”问题
-
作者: 罗颖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本文是在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分析广元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的现状及发展背景,综合分析非遗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体现,整理出广元非遗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策略,并结合广元目前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的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
作者: 周祁云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院庙会 零陵美食 历史名人 以文促旅游 东山景区 零陵渔鼓 零陵花鼓戏 创新传承
描述: 院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以祭祀为主的传统习俗活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繁衍,已经发展成集祭祀、表演、庆典、集会、商缊业等多项的多文化元素习俗.零陵从汉代建郡开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零陵赋予厚重的文化底,研究庙会并结合文化空间、文化现象、非遗保护,为城镇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资源,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传承发展",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并加以保护及传承,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效应起到良好的作用
-
作者: 颜鹤翔,董盼晴,沈玉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新时代与互联网+的背景下,面对经济发展与传承保护的双重抉择,进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从中发现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非遗传承后继无人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意识淡薄等系列问题。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执行物质文化遗产定价策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体系和实施全社会参与性传播举措等多项结论,旨在培养大众意识,实现创新可持续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