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琢玉·补花· 泥人张小中见大的北京非遗

    作者: 李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琢玉(印章),以玉玺雕刻而见长,刀石间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补花,一项近乎失传的民间技艺,针线问任人们品味老北京人生活的细致所在;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从天津到北京泥人技艺不懈地追求,泥水间将无生命之物塑造成有生命的形态。三项技艺似乎听上去一点联系也没有,但是它们都是由百工坊博物馆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虽然只是中华非遗大家庭中小小的成员,不足以充分体现广博的中华文化,可它们的传承都体现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文化自信。每项非遗的传承人都有着一丝不苟对艺术的追求,都有着为艺术而奉献终生的精神,都有着把艺术传承下去的自身使命感,他们是众多非遗传承人的缩影。

  • 石学敏院士当选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石学敏 针灸 中华人民共和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院士 国家级 申报工作 文化部

    描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5号)有关规定,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通知》(办非遗函(2005)537号的要求),经各地申报、专家组初评、社会公示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现状及建议—以滩上乡小学引入跑竹马项目为例

    作者: 李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校园 跑竹马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已经十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梳理,以问题为调研导向,深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传承人、教师等都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非遗活动;学生也喜欢,乐意参加活动。但是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仍有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服装道具、场地经费等。非遗进校园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赛促学、成立非遗项目俱乐部等途径,完成非遗在初等教育阶段的传承任务。

  • 浙江非遗一年间

    作者: 胡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化遗存 华夏文明 东南 文化底蕴 发祥地 人文历史 浙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浙江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大力推进非遗事业发展。新世纪以来,非遗普查浙江模式、非遗名录浙江现象、非遗保护浙江经验、非遗利用浙江实践,不断成为全国瞩目的热点,美丽非遗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 试论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以VR与AR技术为例

    作者: 何微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播 传承 增强现实技术(AR) 数字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虚拟现实技术(VR)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由于受传统保护方式的制约、传播途径的局限、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以及主客观因素等等,也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突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少基本权益的保障和必要的资金支持、缺乏科学的传承理念与方法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项目面临着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的风险.鉴于此,全面客观地分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在现有传统的工作方式上进行改造提升和创新,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虽不能解决非遗的所有问题,但也不失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另一个补充方式与出路之一.

  • 初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源与流

    作者: 陈方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 文化遗产

    描述: 一、过去非遗保护的主要脉络与成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

  •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撑起法律“保护伞”

    作者: 时宣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江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大常委会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重要财富宝藏,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代表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江西历来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赣鄱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

  • 开展多彩活动,传习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孙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活动 传承 非遗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土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不仅使许多本土民间非遗陆续消失,而且现存的非遗传承人也面临失传的危机,所以,我校创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并在学生中常态化的开展活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维系的机制研究——以粤西庵里村年例为例的剖析

    作者: 余柳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机制 粤西年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维系

    描述: 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年例是粤西传承几百年且至今仍非常盛行的地方性文化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基于粤西庵里村的田野,发现年例文化节日的繁荣发展有着自我保护与传承的一套方式。通过详细描述年例的游神、宴席、睇戏三个部分和整体分析年例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实施与效果等,总结维系年例活动传承的内核:村落文化的传统,族群认同的维系,宗亲骨干的主导,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性路径,继而推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豆,邵继民,吴志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研学旅行 循环教育 设计过程知识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验教育

    描述: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学旅行中的发展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所遇到的问题。非遗研学不仅仅是游玩与体验,更需要优化知识开发途径;结合创新设计将设计过程知识化,促使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更快速全面地领会文化内涵并加以创新,形成良好的循环教育体系;加强研学教育体验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最大化。

  • 为非遗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 谢鑫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活化石”。但经过长时间的冲刷,这些口授相传的非遗正逐渐式微,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或消亡。 对于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穆天钊而言,保护非遗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情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新繁棕编在西南石油大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例

    作者: 蒲彦羽,侯思羽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新繁棕编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是保护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保护进入主流的高等教育,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优势,创新非遗传承保护途径,提高非遗传承保护水平。国家级非遗新繁棕编在西南石油大学传承保护模式所做的实践探索工作,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开拓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并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非遗传承保护以及高校文化育人提供案例借鉴和理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