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作者: 穆昭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事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的一种传统文化知识再生产,是以政府、学者、社会三方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学术、政治实践与文化运动。非遗话语的介入,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和视角,也带领我们进入社会实践和文化服务领域。非遗很快进入中国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而非遗保护的工作实践也将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当下,非遗保护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中占据一定分量,我们可以借此开展对未来民俗学学科面向的探索。
-
作者: 崔焕焕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孝歌是在丧葬仪式上闹丧守灵时演唱的一种民间歌谣,是我国民间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孝歌作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从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上旬,汉中市群艺馆特邀非遗专家周英老师带队调研组,先后赴汉中九县两区开展汉中孝歌的调研普查工作,着手编辑《汉中孝歌》一书。本文主要以城固县天明镇汉中孝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别从汉中孝歌的渊源、汉中孝歌的内容和程序、汉中孝歌的文化内涵三方面来探析挖掘其重要价值。
-
作者: 王悦潇,连忠忠,朱静雯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一些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不断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非遗"是刻不容缓的。河洛大鼓于2006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就河洛大鼓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后有哪些变化对老艺人们进行访谈、调查,并对河洛大鼓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实践探究,以河洛大鼓为例能看出,对"非遗"的研究与抢救有利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
-
作者: 杨淑玲,杨华山,何力丹,张婉盈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广东省韶关市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项,传承人70位。非遗传承人存在着年龄偏长、后继乏人、缺乏资金扶持、资格的认定与退出缺乏可操作性细则等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政府财政投入与扶持的不足,非遗的特点以及非遗传承人自身的市场意识、经营开发的能力与水平的限制等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国家与社会都需要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重视,加强对非遗及其传承人的立法保护与规范,加大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资助力度,创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模式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
珠算为世界提供另一种知识体系——论珠算运算减法变加法的科学性
作者: 郑礼光,郑怡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对珠算的评价"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如何体现珠算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要从挖掘珠算科学内涵入手。珠算的算盘结构特点和所特有的二元示数功能和理论,都有别于其它学科,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功能和理论,进行推陈出新便可以成为"另一种知识体系"。珠算在"非遗"传承中创新,充实"另一种知识体系"。珠算的"减法变加法"作为"另一种知识体系",其算理算法具有可行性、科学性,既体现了珠算特有的功能和理论,也符合数理的逻辑和数学思想。
-
作者: 叶潸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不同时代的青年,都用相同的拼搏奋斗精神,谱写出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5月4日,身为省优秀团员、广州起义纪念馆志愿者的我有幸和非遗传承人、少先队员们参与在廣州起义纪念馆举行的“孟夏红棉放,岭南有段古”——“五四”青年节101周年纪念活动。活动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日报、广州市越秀区少工委主办,广州市越秀区粤岭说书文化艺术中心承办,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广州市白云区槎龙小学协办,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广州起义英烈和新冠疫情下优秀青年的故事。
-
作者: 方景荣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以五邑地区为例,探讨地方“非遗”与当地高职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融通发展教学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教学实践后发现:五邑地区的“非遗”传承方式单一,当地高职院校的“非遗促教改”缺乏实效性;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组建校内项目工作室、建立校外“非遗”实践基地、成立校外“非遗”项目工作坊等途径,革新产品设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地域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科学融合,不仅有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能打造专业特色,促进当地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的融通发展。
-
索南本指尖非遗五谷画——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听力残疾人索南本
作者: 吴漫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九曲黄河 尖扎县 制作技艺 听力残疾人 黄南藏族自治州 手工技能 养殖合作社 小儿麻痹后遗症
描述: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这里是青海全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集中,文化资源最具多样性、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富矿区,也是尖扎五谷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索南本的家乡。22岁失去听力后,通过7年自学,索南本掌握了五谷画的全部制作技艺,并凭借这门手艺创业脱贫,还对166名残疾人和贫困妇女进行手工技能培训,并安置20位员工就业。韦忠勇,1985年出生,幼年时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致残。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中负担,开始出外打工,从事过多种工作。2016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通过发展黑山羊和广西山水牛养殖实现脱贫。脱贫后始终不忘身边的贫困残疾人,通过创建养殖合作社带动全村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全部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