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献

  • 我的非遗情结

    作者: 宋进潮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副馆长 文化馆 保康县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黑暗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 国家级

    描述: 我叫宋进潮,现任保康县文化馆副馆长.2005年,我开始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发现,保康有很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这项工作,毅然了踏上了非遗申报之路.风雨十三载,我义无反顾,先后申报了70多项县级、10项市级、2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沮水巫音》、《黑暗传》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为保康赢得了荣誉,为保康文化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品牌基础.十三年的申遗之路,让我与非遗传承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也发生了许多让我终身难忘的故事.下面,我讲两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 地方高职院校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途径初探——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作者: 蔡颖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地方高职院校

    描述: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又有其特殊的教育特点。地方高职院校有责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当地音乐类非遗的重任,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自身特点正确利用自身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克服存在的困难,与本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本文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 动态

    作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博览会 北京服装学院 纺织面料

    描述: 2019中国非遗服饰秀绽放北京中轴线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锦绣中华——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于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景山公园举

  • 文化馆如何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以鄂温克旗非物质文化保护状况为例

    作者: 图力古尔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化馆 鄂温克旗 民族特质 人类文明 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保护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要想实现文化综合性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馆作为基层非遗工作的直接保护单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工作包括针对当地少数民族以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及申报项目等保护工作.现阶段,基层文化馆如何更加有效发挥其自身作用并且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是目前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笔者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对于工作30年的鄂温克旗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以下分析和思考.

  • 论“送戏下乡”对安徽省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作者: 张秀丽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剧团 传承 送戏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描述: 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乏力;地方剧团经营困顿;受众锐减,戏曲类“非遗”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非遗”保护的措施主要依托数字化建设。就戏曲文化而言,数字化建设并不是传统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有鉴于此,政府适时推出文化惠民政策——“送戏下乡”。通过政府买单,充分地调动了地方剧团的能动性和创新活力。戏曲文化传承的地域文化属性与民众的文化需求结合也日趋紧密。由此政府的文化建设职能,戏曲类非遗的传承保护,地方剧团的运营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达到了多方共赢。“送戏下乡”彻底盘活了戏曲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系统。

  • 非遗课程《荆州马山民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邓思思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荆州马山民歌 实践教学 非遗

    描述: 2015年,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教育厅在文华学院设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确立其研究方向为“非遗校园传承”。因此,在我校积极引进非遗项目,做好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工作,是我们的任务、责任所在。荆州马山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色声乐教学是利用湖北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在我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的以“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理解与认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特色教学改革试验。本课程遵循的是“在继承中发展个性化创新”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两方面原则。文章从荆州马山民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要点、应用价值三方面展开论述。

  • 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作者: 鹿广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北京拥有丰富灿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机制建设、师资培养和资金投入引导幼儿非遗启蒙教育在幼儿园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把更多的非遗资源创造性的带进幼儿课堂,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道德实践、创新实践、科学实践和审美实践情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褚乐阳,谭悦,陈卫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教育

    描述: 传统的以师徒制为主要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当下社会的多元冲击下并不能对非遗起有效保护作用。非遗的传承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现代化",其依据是非遗在当下面临的两种主要矛盾。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途径将非遗与现代深度融合,并针对这几种途径下的教育模式展开深入研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为非遗学校教育传承建立体系;在社区教育中注重非遗的场域性;借助数字资源辅助现代传承教育;重视传承教育培训的后价值;从教育学视角下研究非遗传承主体的特征等,合理、高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才能更好的保护非遗。

  • 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舞蹈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 林荣珍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舞蹈 2018年度

    描述: 2018年"非遗"依然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也继续围绕着"保护"与"传承"的两大主题深入发展。本文从非遗之传统舞蹈的保护、传承、传播、理论研究四个维度出发,对2018年度非遗(传统舞蹈)进行回顾与梳理。保护方面:整体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继续深化。传承方面:社区、高校成为传承非遗舞蹈的重要辅助力量。传播方面:依托新平台、新媒体、新技术为非遗传统舞蹈"赋能"。理论方面:多视角、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2018年非遗传统舞蹈面临着新的时代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在非遗"热效应"中我们应该还要保存理性的"冷思考"、继续探索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的"中国经验"。

  • 东莞东坑木鱼歌的校园教育传承初探

    作者: 蔡婷婷1,陈玉茜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艺术教育 木鱼歌 校园传承

    描述: 东坑木鱼歌又称"摸鱼"歌,属弹词类曲艺曲种,是以口语相传进行"说唱"叙述的民间表演形式,该形式具有娱乐大众和教化百姓的功能。木鱼歌传承的脆弱性在于讲究本土语言演唱,需熟识东坑本土语言才能演绎出纯正的木鱼歌。语言演绎限制了木鱼歌传承,出现老龄化、断层化,其传承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而走进本地校园传承能够注入新鲜血液,保存木鱼歌的原始性、多样性和永久性。让曲艺非遗走进校园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在艺术教育中培养木鱼歌的创作人才,解决曲艺传承所存在的困境。在校园传承的课程设置,其不仅使学科课程建设多样化,而且为曲艺非遗的资源库和项目丰富化,在创设曲艺非遗艺术教育平台之余,使木鱼歌被动的脆弱性转化为主动的传承与传播,校园传承实现了木鱼歌的本体演绎传承的作用。

  • 捏泥娃娃捏出的陕西黑陶第一人 ——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

    作者: 郑飞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五陵塬 陕西省 代表性传承人 制作技艺 第一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描述: 刻刀轻轻划过黝黑的陶罐表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光影交错间,为凝重的黑色注入一丝灵动。69岁的刘纪荣手握陶罐,一刻就是50多年。已经有上千年制作历史的五陵塬黑陶(非遗申报名),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的带动下,以影刻的创新形式,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音乐表演专业雷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作者: 李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驻地人才 教学探索 高校 音乐表演专业

    描述: 湛江地处粤西地区,雷剧是粤西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理应承担起保护地方民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本文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对于粤西"非遗"雷剧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通过课程建设、艺术实践两大板块,探索湛江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驻地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推广到对粤西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