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鞍山市朝鲜族泡酱拌菜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 金日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朝鲜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泡酱拌菜 传统制作技艺

    描述: 朝鲜族泡酱拌菜传统制作技艺是鞍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技艺在鞍山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非遗传承人精湛技艺手法在本地区独树一帜,制作的泡、酱、拌菜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鞍山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单位,对朝鲜族泡酱拌菜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同时辅以合理的市场开发与推广,必将为鞍山市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 “有姿有味”贡品菊花

    作者: 苏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菊花在很多领域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有的把它当作城市形象,有的用它寄托情感,有的把它奉为艺术创作之源,也有的痴迷于菊花茶甘醇的味道。菊花作为药饮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既然是“非遗”保护项目,记者就决定一探究竟,看菊花是如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名扬四海的。 记者见到贡菊传承人王齐时,他直截了当地说:“我这里只有菊花。

  • 站在一个新路口

    作者: 逸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海派玉雕”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国家颁布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第一批目录里,海派玉雕赫然在目。非遗保护与传承将是海派玉雕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海派玉雕赓续中国玉文化的悠长文脉,蕴育于海派文化的丰沃土壤。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初则惊,继则异,乃至巨变”,一种从容而灵动的城市基因,一种对于时代审美和品质生活的敏感与回应,让古老的玉雕在上海这个现代化都市得以承传、发展,异彩纷呈。

  • 穿越千年 侯氏社火脸谱走入校园

    作者: 刘好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山东省济南汇文实验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侯氏社火脸谱”纳入少先队红领巾社团,侯氏社火脸谱第六代传人侯志新老师携精美的社火脸谱艺术走进校园, 受到广大少先队员的喜爱。威武刚毅的武财神关公、善良忠诚的文财神比干……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少先队员们眼前。 这是学校首次将非遗项目引入学生社团,希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领巾社团活动,使队员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少先队员们的眼中、手中、心中,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 非遗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作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弘扬非遗服饰文化,9日下午,2018中国非遗服饰秀振兴传统工艺论坛“荣昌夏布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恭王府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恭王府博物馆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主任张家洲,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处长曹庭瑞,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重庆市纺织服装联合会会长马明媛,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赵宏,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委副主任张辉文,重庆市荣昌区经信委副主任陈杰;“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祁春英、专家委员会委员卢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宏复,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研究员覃代伦,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张义超以及院校、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论坛.

  • 公安说鼓子:走进央视

    作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项目解读 公安说鼓子是流行于湖北省公安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公安县独有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位于公安孟家溪镇的桂花台,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家乡."三袁"皆为万历年间进士,他们在文学创作上都主张不受俗套约束,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然、真实、清新的文风,被称为"公安派",为晚明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三袁传说"于2013年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小泥巴捏出大世界 高密聂家庄泥塑惊艳欧洲多国

    作者: 晓谭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泥塑 泥巴 山东省 欧洲 巴伐利亚州 文化交流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

    描述: 日前,高密聂家庄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聂臣希随山东省"文化山东·齐风鲁韵"非遗展演团分别赴德国、捷克、匈牙利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向当地民众展示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首站交流活动在山东省友好省州—德国巴伐利亚州拉开帷幕,展演团先后参加了在维尔茨堡大学和阿瑟芬堡城市举行的文化节。接着,展演团一行走

  • 徽剧: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

    作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项目解读 徽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徽剧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我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州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2006年,徽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试论门源回族宴席曲词曲风格及其文化内涵——以安宝龙演唱曲目为例

    作者: 马学智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回族宴席曲 词曲风格 文化传承 门源回族

    描述: 宴席曲是西北地区回族群众结婚喜庆时演唱的一种传统歌曲,因该地回族民众将喜事称为"宴席"而得名,迄今有400至500年历史。门源回族宴席曲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与多个时期历史事件,更具有研究价值和文化特色,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通过分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宝龙所唱的门源回族宴席曲曲目,阐述民间音乐在传承地域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 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作者: 郑土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 活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口耳相传 传承人保护 民俗场 民间文学作品 养成

    描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文学类遗产无疑是保护难度最大的,因为它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的生存状况堪忧,处于濒危的状态。在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中,强调传承人的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与此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传承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因此,引入民俗场的概念,分析研究传承人是怎样养成的,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养成的,是保证有效进行传承人保护和培养的前提。

  • 共绘一幅“百寿图”——记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百寿图”主题社团

    作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绘画方法 江阴市 江苏省 文化传承 社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 寿文化 实验学校

    描述: 小伙伴们听说过“百寿图”吗?知道它的绘画方法吗?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百寿图”主题社团就是为研究“百寿图”而设的社团群.自2013年开始,该社团群依托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氏“百寿图”,对其丰富的寿文化进行研究和解读,实现文化传承.百寿图绘画社团用传统的工笔画、现代的油画等多形式的绘画方法,实现艺术传承;百寿图十字绣、钻石绣等社团用常见的工艺手段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目前南闸实验学校已被江阴市文广新局确立为非遗传承示范点,“百寿图”主题社团被评为首批“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请小伙伴们跟随初初的脚步,走近非遗,领略“百寿图”主题社团的风采!

  • 襄阳“穿天节”俗语民俗研究

    作者: 梁艳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穿天节” “窟眼儿石头” “口头民俗”

    描述: 经过几百年的流失,“穿天节”民俗在民间似乎已经无迹可寻。从民俗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襄阳的这个旧俗似乎就断裂了。在解放后,襄阳本地更是未曾听说过“穿天节”这一习俗。根据记载,“穿天节”民俗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应该是“寻石”,具体而言,就是庄绰所记的“小白石有孔可穿者”,用襄阳民间方言来讲就是“带窟眼的石头”。讲到“窟眼儿石头”,在襄阳民间方言中就有相关的俗语。关于“窟眼儿石头”的俗语在很多本地学者中可能并没有听说,但是它毕竟是民众的俗语,是曾经广泛在襄阳流传过的,是人民口耳相传的文化,是“穿天节”的口头民俗,是“穿天节”遗留在襄阳民间的“风俗化石”,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它,也要把它作为新时代“穿天节”的一部分传承下去,是襄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