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高小康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依附、蕴涵在文字记载和物质遗迹内部的精神内涵,主要是特定文化群体通过民间口传、实践和习俗传承的感知、体验与叙述等活态审美经验。以活态方式传承的民间审美文化具有不同于经典艺术和美学的特殊美学形态、内涵和价值,因而需要建设基于活态传承的非遗美学。非遗的审美特质在于它体现的是民间文化内在生命力,活态传承就意味着给文化发展带来生命活力的创新,文化创意生产就是从埋藏在集体无意识的历史记忆资源中不断地采掘、提炼和重新创造生成新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非遗美学的审美创意来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生产,表达的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这种文化多样性创造的意义在于唤醒当代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自身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交互镜像化的自我反省和批判寻求文化互享的交互主体性。
-
作者: 板俊荣,雷蕾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的大环境下,较多文论都在探讨曲艺的传承问题。有人提出了高校传承模式,有人认为需要强化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激发其传承热情,有人建议国家出台针对性政令,强化传承力度,有人呼吁政府应投入大量资金等等。纵观当下非遗传承现状研究,尤其针对歌唱性较强的曲艺艺术领域的探讨,纯理论思辨者较多,基于实践探索者较少;呼吁畅想者较多,扎实推进者鲜见。如能脚踏实地立足传承实践,从现状出发,结合良好文化生态及文化产业运行规律探索曲艺传承新模式、新路径,则是值得肯定和扩展的研究领域。
-
作者: 党建昌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进入 21世纪之后,全国各地均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甘肃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构建数字化保护模式,精心设置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不可忽视的是,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管理工作比东部城市起步晚,目前依然存在多种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数字化管理体系须待健全,数字化建设内容重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力度不足等,本文将在简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探讨解决对策。
-
作者: 蓝雪霏,李祖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湖南“呜哇山歌”作为花瑶身份唱红全国甚至走向境外。本文因汉族演唱者的“花瑶”身份标示而进入其歌唱视野,认为“呜哇山歌”的歌词、表演皆为汉式,旋律似混融有个别过山瑶音乐基因,但仍应来自江西的汉族山歌。汉族“呜哇山歌”因为宣传效益的需要认同了花瑶身份,花瑶因为身份被冒用声名鹊起也认同了这本属于汉族的“呜哇山歌”。被操纵的汉族和花瑶之间的相互作用终于导致了“呜哇山歌”身份认同的嬗变,直到真相完全被覆盖。该案例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当无可厚非,然从学术角度而言,笔者认为:作为非遗主管部门不应见“利”而为,媒体不应起哄炒作,学人不应不负责任地帮着去确认被改变了的真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威性应该得到维护。
-
作者: 陈瑞婷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先入为主 宫廷艺术 花丝镶嵌 非遗名录 创造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她的作品中,我们看见极度专注中创造的世俗之美,古典的尊贵华美一如既往,安然精致的宫廷艺术依旧雍容大气,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融入她血液中的博大创造精神。花丝镶嵌在2008年被列入了非遗名录。直至2014年,"繁花"花丝手包成为APEC国礼之后,花丝镶嵌才又重回大众视线。楚釹子,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脑海里联想的就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类婀娜多姿、尽显古典气质的古风女子,再结合她的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就更加先入为主地认定了。没想到除了我想象中的典雅古风,她的气质中还透露出一种时尚大方和干练自信
-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推广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高校为例
作者: 李阿建1,邵万鑫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为响应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以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双万计划"背景下,邢台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国家非遗项目梅花拳展演,并将梅花拳纳入体育课堂,形成地方文化传承特色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项目进高校,还有效助推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及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开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在邢台高校开展的对策研究,以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推广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
作者: 李荣启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复兴民俗文化 民俗类非遗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描述: 民俗是植根于民间沃土的活态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类别中,民俗属于基础文化,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是进行其他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民俗不断变异、演化和发展,且生生不息。如何使民俗类非遗在当代更好地保护传承,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从科学辨析民俗事象,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观;遵循民俗文化的演化规律,在保护中传承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复兴民俗文化;盘活民俗资源,发展有特色的民俗旅游四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探讨了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传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