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49 条数据
-
关于加快高校非遗建设的重要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繁荣历史的有力见证,是文化营养和文明基因的载体。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或许它们早已没有生产力,但其文化力依然不容忽视。一切文化都具有时代性,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转化创新,使其融入当下、服务当今,才能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
不落窠臼 不囿于古——谈皖南剪纸艺术的创新 2020-06-01
皖南剪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特色,在艺术传承上不落窠臼、不囿于古。该文从皖南剪纸特殊材质的使用及制作流程、传统题材向现代题材的转换等方面分析皖南剪纸艺术的创新,探讨摄影、徽州版画等艺术元素给予皖南剪纸的新的生命力。皖南剪纸的传承要打破单一的传承方式,号召有文化修养、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参与,这对非遗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
东莞茶山绸衣灯公形象创新设计与研究 2020-06-01
东莞茶山绸衣灯公是东莞市茶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茶山绸衣灯公源于宋末元初,发展于明清,兴盛于民国,是极具东莞本地风俗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非遗产物已经消失,茶山绸衣灯公经过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将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如何使绸衣灯公在保持传统特色的情况下,结合时代特色,融入时尚元素,创新形象,使其在后期发展中地得到更好的保护与推广,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茶山绸衣灯公需要解决的问题。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的课程开发 2020-06-01
潍坊本地非遗文化绚丽多彩,具有厚重的传统底蕴,将潍坊区域非遗项目引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开设"民艺鉴赏与文创设计"等通识课程普及非遗文化、开设"民艺鉴赏与制作"等专业拓展课程传承非遗文化、改革"视觉特效设计"等专业课程体系置入非遗文创主题项目,创新非遗文化,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在跟随非遗传承人的传授、针对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强化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共同培养具有非遗传承创新素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助力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
-
在互联网+ 模式下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在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文化已经淡出了百姓的生活,有更多的非遗项目已经消亡或流失。如何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让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并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展现非遗文化的形态魅力;如何在互联网+ 时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商业相融合,让非遗文化转化为线上产品,通过商业模式带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
创新视阈下徽州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研究 2020-06-01
徽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徽州区域文化的精髓。但由于社会转型、文化习俗等变化,很多宝贵的徽州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创新视阈下,培养传统技艺经纪人、创新再生产形式、拓宽保护传承渠道,是保障徽州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
-
知常本固,变则生生— —非遗视角下紫砂艺术的“常”与“变” 2020-06-01
自从紫砂艺术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在非遗光环展笼罩下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紫砂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过度开发的负面效应更应该引起警惕与反思,非遗对紫砂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诉求实质上是对"常"与"变"这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范畴的把握与平衡,通过对紫砂艺术体系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紫砂传统与现代创新对比及脉络梳理,将其置于非遗的特定视域之中可以将它常归纳为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和特殊的工艺体系等,而紫砂艺术之变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根基,与它作为实用艺术根植于、服务于、反映于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它体现于紫砂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的各个层面,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是紫砂艺术健康发展的关键。
-
小学非遗美术课堂“以美育德”教学四要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既得与当下,更是存续与未来。将非遗引入小学美术教育,具有探明文化脉络、获得文化认同、形成德育价值、培养创造力等重要教育价值。笔者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小学非遗美术课堂"以美育德"教学四要略:赏非遗之形质,以美养童心;探非遗之工艺,以艺育匠心;悟非遗之内涵,以文载乡心;创非遗之新作,以用长慧心。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让非遗活在当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