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李加东周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个戏曲剧种的戏剧大国,如此庞大的戏剧剧种充分展现了五千年文明的厚度和深度。在这300多个剧种中,昆曲、粤剧、藏戏、京剧四大剧种,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戏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中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600多年的历史。
-
作者: 张冰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现已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随着数字媒介不断发展,非遗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的传播特征。文章以泉州南音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为起点,分析南音媒介的传播途径,提出数字化模式下南音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阐释* ——基于“文化记忆”的研究视角
作者: 刘东亮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
作者: 杜晓晶,徐佶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时代变迁带来的传承之困。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部分,媒体传播力量不可忽视。非遗传播有着特殊的要求和一定的挑战,既要保证其在大众中的可知性,又要保持其溯源真实性,同时也要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当下媒体去中心化的大背景下,打造非遗IP的过程中,强化融媒意识、注重高效化传播和突出价值引领是非遗传播三大制胜策略。融媒体传播赋能多重场景,通过品牌创新和平台聚力,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应努力创新表达方式、由浅及深寻找更多互动点、注重传播的破圈、坚持文化的传承。
-
作者: 王晓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山东省聊城市梁闸村的运河秧歌,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我们要利用年轻人们 喜欢的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传承最淳朴的舞蹈。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提升公众对非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也能实现更好的 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借助青年群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接受非遗、关注非遗,愿意加入传承的队伍,以此实现有效新传承。本文 对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现况进行了分析,对新的发展传承方式进行了展望。
-
作者: 时迪,王德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相关非遗项目魅力与价值愈加凸显。丽水市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众多,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丽水市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的文旅融合发展,将极具意义与价值,其对增加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打造丽水市文化生态旅游样板,全域旅游新范例,助力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将起到关键作用。
-
作者: 张代琪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档案信息传播 档案网站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档案信息网站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信息的重要阵地,但通过调研我国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官方网站的传统网页模块及其官方运营的社交媒体传播模块(微博和微信等),发现各档案信息网站传播非遗档案信息的效果差强人意,存在非遗档案信息分布零散、内容同质化、展示形式单一化、非遗档案信息积累不被重视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需将信息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高效融合,激发非遗信息展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主要从增强非遗档案信息内容的系统性、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非遗档案信息展示品质两个维度出发,多层次优化档案信息网站传播非遗档案信息的功能。
-
作者: 翁渭亚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为非遗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非遗传习馆(所)成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2020年7月21日—8月6日,渭南市非遗中心对渭南市十个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所)的传习体验设施体系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建设规模、经费来源、人员构成、藏品保存、社会服务、传习情况、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等。
-
作者: 王乔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一个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场所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之下,都需要能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作者: 孙九霞,张涵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能动性 苗绣合作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行动者网络理论
描述: 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合作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模式,在留守妇女的再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省台江县小河村的苗绣合作社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苗绣合作社的形成过程,进而探讨合作社出现前后苗绣生产与消费实践的异同。研究发现:苗绣合作社模式在政府、绣娘、商家、非遗传承人、先锋游客、苗绣、市场信息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下形成,苗绣、市场信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在苗绣合作社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牵引、制约的作用;合作社的成立带来了苗绣生产实践的多样化以及销售方式的多元化,最直接的积极影响体现为提高本地女性的经济创收,从而促进其身份地位的转变以及个人能动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