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高被引论文为中心

    作者: 漆凌云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高被引 学术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1世纪始为国人熟知,并成为学界热点。自2006年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论文借助CNKI为主要数据源,CSSCI为辅助数据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检索词检索出CNKI数据库中引用10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45篇。通过对45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发现研究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保护原则、保护方式、传承人的讨论成为焦点。高被引论文中民俗学人的著述丰富、影响大,但高被引论文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机理的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当下面临外热内虚、低门槛、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范式、没有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等困境,只有提升研究层次、打破学科壁垒、开辟新研究范式才能破茧而生。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作者: 胡郑丽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匠精神

    描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人。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体系研究

    作者: 田静波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人 山西省

    描述: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非遗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生态的巨变仍在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依然艰巨。在大量保护措施实施以及由此而来的项目存续状况变化中,评估工作也日益获得重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提到"社区、群体、地方

  • “一带一路”背景下瑞昌采茶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探讨

    作者: 邵宏轩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产业化 传承 发展困境 瑞昌采茶戏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而作为非遗的项目缺乏长期的规范性技艺传承,产业化的程度愈发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采茶戏就面临这样的困局窘境。从历史传承来看,瑞昌采茶戏的技艺传承保护相对完整,但是对于市场化主导的当今社会来说,其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无法规模化作为经济等价物置换,非遗的产业化不仅对其本身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并且对于技艺的传承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瑞昌采茶戏的多渠道传播途径,建立服务平台来进行非遗项目的市场化需求销售,从而更好的促进瑞昌采茶戏的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文化记忆”建构路径初探 ——以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为例

    作者: 郑久良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新媒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构路径

    描述: 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也塑造了非遗"文化记忆"社会建构新的环境条件、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记忆"路径建构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建构的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文化记忆"新媒体建构路径包括资源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价值感知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试图为非遗"文化记忆"传承和保护方式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 三见“深扎”

    作者: 王玫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天等县 国家级贫困县 安代舞 宁明县 内部功能 精准扶贫 隆林县

    描述: 2019年7月去广西,是我这两年来随中国舞协的第三次"深扎"。尽管每次都时间短暂,行程匆匆,但三次"深扎"的叠加,却因为地域、现象和人事的不同而见识了相同的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下简称"非遗")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重视并倾举国之力。此次"深扎"的性质相似内蒙古:不是民间的自主活动,而是专门组织的活动。但所见的情形却异于内蒙古:确实看到了"非遗"。原因在于本地原来就有相关的形式。但是,这里的"非遗"也需要打上引号,其"非遗"已经是遗存,就是"非遗"的遗存。

  • 消费者非遗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作者: 高凌,张梦霞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消费者购买意愿 消费者知识 非遗产品 感知稀缺 文化认同

    描述: 本文首次尝试性探究影响消费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非遗产品)购买的前因,利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消费者知识对文化认同与产品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并验证感知稀缺的中介效应。研究还阐明了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消费与对工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决策机制。本文研究不仅补充和拓展消费行为研究,也为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能促进市场实践者理解非遗产品和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消费心理机制,并最终有助于推动非遗产品和手工行业的传承和发展。

  •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 张涵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安康市 城市文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随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文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保护发展"非遗"文化是国家更是城市所需注意的问题,城市更应注重"非遗"文化并建设城市文化,这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安康市作为陕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是"秦头楚尾"之地,关注安康市文化对研究陕南文化甚至整个陕西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作者: 李牧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宏大理论 跨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兰·邓迪斯 民俗解析

    描述: 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非遗“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的措施研究

    作者: 李振奇1,毕宏伟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燕山大板 传承保护措施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千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当今高校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非遗优秀民族文化的阵地。要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热爱、珍惜并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燕山大板"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表演形式、价值和影响力。其次归纳国内外非遗传承保护现状、总结非遗"燕山大板"走进高校的意义所在。最后对非遗曲艺"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提出实质性建议和措施。

  • 文化遗产数字化:既要存档,更要活化

    作者: 田野,王晓彤,谯娇,周洋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大量运用,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也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在积极推动包括文物、非遗在内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将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AR和VR等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在文物保护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依靠数字化测绘、建模等科技手段来对文物进行保护,成为对传统保护手段的一种有益补充。另一方面,数字化保护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让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得到抢救性记录,也让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方式更加立体和多元。

  • 非遗视角下的高校博物馆文创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作者: 姜小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书名:文博创造力:高校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作者:潘力、刘剑平定价:78元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5724213众所周知,高校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展示地,也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尤其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如同一座丰富的矿藏资源等到人们挖掘。在非遗视角下高校博物馆要给予自己准确的定位,尤其是在打造文创体系方面,需要体现出文化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潘力、刘剑平主编的《文博创造力:高校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