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基于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冀东音乐戏曲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路径

    作者: 吕雅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冀东音乐戏曲 路径 高校 非遗传承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之中的重要构成,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地方高校在非遗的宣传、保护、传承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以冀东音乐戏曲为例探究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找到它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路径,试图在此基础上有效开展非遗传承的模式,以期实现高校的音乐教育和非遗传承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视野下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评《中国饮食娱乐史》

    作者: 肖灿,刘德欢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保护与传承 《中国饮食娱乐史》 饮食文化 饮食习俗

    描述: 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餐饮行业逐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饮食类项目在非遗名录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饮食文化中常伴随着歌舞,以乐舞侑餐,不但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特色、自信自强和热情好客,而且能传达民族敬畏自然、与人为善、爱好和平的思想信念。在全民关注非遗保护的今天,探究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现实意义。瞿明安、秦莹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饮食娱乐史》以历史发展为写作线索,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现当代的饮食娱乐文化,可为民间饮食习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安晓红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对策 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 甘南藏族自治州

    描述: 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王箐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区块链 档案 非遗 山西省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直处于较边缘的地位。文章通过调研山西省和其他省份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发现在工作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重视非遗档案第一价值,轻视非遗档案第二价值;非遗档案保管分散;缺乏权威高效的非遗档案开放平台;非遗档案化保护制度不完善;相关学者人数少,研究成果少。因此需要从思想上重视非遗档案工作,完善非遗档案管理制度,大力建设及拓展非遗档案开放平台,加快建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运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变革原有的申报、审批、存储非遗档案方式,加大非遗档案化保护研究力度,促进山西省非遗档案化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作者: 陈鑫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又是对现代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挑战,这不仅需要社会各界为非遗保护贡献力量,也需要法律层面的完善及保护。文章以中国周边非遗保护的先进国家作为参考,反思己身不足,立足当下并思考发展潜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推动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进程,提出非遗保护的较为理想化的建议,完善我国非遗知识产权制度。在文化发展保护中依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构建我国非遗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共同书写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的宏伟蓝图。

  • 独特视角的独特切入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

    作者: 李睿珂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江苏省 传承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而鲜活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做好非遗文化传承显得至关重要。以江苏省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主体,剖析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明确具体问题,从文化冲击、人才支撑、法律体系以及原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通过"保护性开发"、"活态性"保护以及"制度性"保护,为江苏省非遗保护提供必要支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形象系列海报创作过程探究

    作者: 王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城市形象 海报设计 系列海报 创作过程 大运河文化带

    描述: 大运河是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文化带是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指导,以运河水工遗存、附属设施和相关遗存为基础,以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对象,以运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主要载体的带状功能区。"①随着申遗成功和国家一系列发展规划政策的颁布,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升运河城市形象品牌的世界影响力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传承与推广研究*

    作者: 宋艺文,李夏楠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旅融合 数字化传承保护 创意产业

    描述: 本文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活态化研究,用数字化创新设计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提出了在数字化时代文旅融合视野下非遗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文旅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播与传承,并以嵩山木板年画为例,打造适合河南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小镇。

  • 运用短视频媒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作者: 金新淋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播 短视频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短视频的出现与普及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各个行业领域都可以借助短视频媒体获得持续发展和进步,即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可以在短视频媒体视域之下得到重新审视.因此,从短视频媒体的特征出发,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分析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影响,能够促进短视频和非遗产业的发展.

  • “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地方法制评述:兼论“非遗法”的反思与完善

    作者: 李一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 非遗传承人 传承人权利保障地方法制 反思

    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 由电视纪录片《侗族大歌》探寻侗戏非遗的多维价值

    作者: 徐小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联合出品 侗戏 电视纪录片 侗族大歌 侗族音乐 镜头语言 侗歌 音乐舞蹈

    描述: 非遗类电视纪录片是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践目标,以纪录片特有的镜头语言和影像风格将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情怀和美学意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最终唤起观众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1]。《侗族大歌》是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五洲传播公司联合出品的侗族音乐舞蹈类非遗电视纪录片,该剧从歌师潘萨银花教村寨里的人唱侗歌、跳侗舞开始,邀请国家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开元教授为学术总顾问,通过侗族音乐舞蹈非遗项目传承人个人形象与内心的刻画,全景式展现了人与人、人与侗戏、侗戏与社会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观众真切地领悟到侗族音乐舞蹈非遗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在侗族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自省中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哲思。

  • 非遗主题IP:传承、活化与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作者: 张召林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主题IP 共生关系 内容力

    描述: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技艺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IP,是在坐拥文化"富矿"的基础上,注入当下设计的审美内涵,将非遗资源优势用现代的媒介语言进行转化,结合当下年轻受众群体时尚化、年轻化、追求个性的消费审美趋势,从视觉基因和精神基因两个角度探讨非遗主题IP衍生品的设计。本文基于前期调研的基因路径转换理论和方法,一方面从独特的内容角度出发,挖掘非遗主题IP设计的魅力所在,一方面从审美意涵出发,开发非遗"族群"背后的情感共鸣,进而结合新技术的应用和年轻受众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趋势,探讨衍生品发展和文化产业效益与年轻受众群体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