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旅游产品体验设计研究

    作者: 罗京艳,王艺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衍生品 消费者需求 体验设计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描述: 目的在对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的前提下,需要对"非遗"相关产品进行创新,并且结合政策更好地利用非遗的技术与产品,将旅游产品与非遗的创新相结合,通过分析当下旅游群体的特征、旅游行为与消费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体验设计研究。方法通过调查法收集旅游消费者需求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现代旅游产品体验设计现状与消费者在个性化、交互体验与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具有针对性地提出"非遗"创新与旅游产品体验设计方法。结论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旅游环境,设立"非遗"主题明确且地理位置统一的游览区域;二是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使消费者在学习与参观"非遗"项目的同时能够融入其中,获得参与感,得到更良好的体验;三是需要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与非遗的创新与传播相结合,在旅游体验中加入现代科技元素与智能化工具;四是要做好旅游产品的后期推广,将"非遗"衍生品功能性提高,使其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

  • 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

    作者: 吕中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产品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夹江年画 传统文化

    描述: 活态传承是当前最活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从创新的角度去解读非遗活态传承或者从活态传承的角度观照产品设计创新都非常适宜。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失衡、地域文化与传统观念过度剥离、产品内涵的单向传递导致文化"代入感"的下降是当前非遗产品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坚守非遗定位和提升非遗活力两条原则出发,本文以夹角江年画为例提出保护技艺"原生态"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讲究良好形式与关注非物质性内涵并重、从单个非遗视角转向多元文化视角、从单向"诉说"转向双向"交流"的设计对策。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计量分析(2002-2017)*

    作者: 王诗谣,代沁泉,许鑫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献计量 CSSCI

    描述: 文章梳理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和揭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特征、热点领域和未来趋势,为我国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CSSCI来源期刊在2002-2017年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3982篇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该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来源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并绘制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相关的主题领域进行了分析。我国的非遗研究与民族学结合紧密,重视传统技艺和医药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同时我国非遗的国际性传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 活态遗产的过程性保护——以代表作名录中饮食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为例

    作者: 程瑶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活态遗产 社区参与 过程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类非遗项目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共同实践而具有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保护必须具备过程性的特点。基于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了范式转换,其中对"保护"(safeguarding)的定义即是一个包含九个环节的工作框架。为了理解这一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文章选取代表作名录中饮食制备类的非遗项目的申报书,通过分析其中列举的保护措施,说明以"社区参与"为原则的过程性保护对于活态遗产存续力的重要性。

  • 顺德杏坛高赞村非遗项目八音锣鼓调查研究

    作者: 林丽晶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杏坛高赞 八音锣鼓 传承发展

    描述: 素有"民间交响乐"之称的八音锣鼓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传承着独具岭南特色的音乐文化。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高赞八音锣鼓为研究个案,对八音锣鼓传承人梁健德老师进行采访,同时结合八音锣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传承模式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旨在探析八音锣鼓的风格特质及传承状况,为八音锣鼓这项具有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寻找新的生存姿态。

  • 探析“非遗”的开发和保护 ——以永济背冰亮膘为例

    作者: 廉慧婷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亮膘 社火 背冰

    描述: 背冰亮膘在2006年时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非遗是运城市永济市长旺村和芮城县匼河村世代传承着的活动,黄河汉子在每年社火和二月初庙会中身着短裤,头系纱巾,腰系兽皮,背着从黄河里打捞的冰块,主要展演于当地的社火和庙会两种场域中

  • “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非遗跨境电商推广与运营模式研究——以道明竹编为例

    作者: 周怡乔,杜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道明竹编 推广运营模式 非遗跨境电商 “一带一路”背景

    描述: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都应突破既有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而非单纯依靠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扶持。本文以四川道明竹编为例,通过论述道明竹编的发展现状,对影响道明竹编对外推广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构建四川非遗跨境电商推广与运营模式的新思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推广。

  • 贵州省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保护利用情况调研

    作者: 赵海波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黔南 传统工艺 利用 保护

    描述: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也是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非遗项目,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传统工艺因为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的限制,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通过对传统工艺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找出发展的瓶颈,探索发展的出路.

  • 河南信阳:百余人同台秀风采 太极拳展演迎新年

    作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秀太极传承非遗,展风采喜迎新年。2021年1月10日上午,河南省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太极拳展演活动,十余个太极拳节目精彩连连,百余位参演人员共秀非遗风采。前不久,太极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文化根深叶茂,文化自信振奋人心。此次太极拳展演承办单位负责人黄希锐向记者介绍,信阳市太极拳爱好者有近10万人,涵盖老中青三代,来自市区的十多个太极拳辅导站100余名太极拳传承人、爱好者参加展演。

  • 高校图书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与意义

    作者: 张萃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服务 可行性 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大众长期以来智慧的传承与延续,其中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理念与人文底蕴,更是推动我国文化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无法比拟的经营实力与优势资源,从非遗项目的传承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挥自身重要的承载作用。本文从高校图书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分析入手,结合高校图书馆服务非遗保护的意义与优势认识,从而探究高校图书馆服务非遗保护的具体策略。

  • 地方性知识与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基于广东勒流“扒龙舟”的考察

    作者: 陈恩维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地方 整体性保护 地方性知识 扒龙舟 文化生态

    描述: 地方性知识不仅可以理解为非遗的本质和特性,而且也是一种认识、理解和保护非遗的视角和方法。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来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的"扒龙舟"活动,不仅与勒流这一"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也与黄连、龙眼等具体"地点"的特定时刻相关;勒流"扒龙舟"的仪式与习俗,实际上是在"地方"形成的、体现为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体现了人们的地方知识;勒流各种形式的龙舟比赛,本质上是多样化的地方之间的交流,不仅表达了地方不同利益主体的地方认同,也表达了一种地方社会的权力关系。地方所采取的种种保护传承措施,本质是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文化生态。勒流"扒龙舟"的个案考察表明:我们不仅要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理解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要在实践上珍视各种地方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并存的各种地方性知识,方能对非遗进行真正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 渝东南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教育转化和开发途径

    作者: 黄玺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面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的困境和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的教育转化和开发途径研究势在必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结合意义非凡,通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实践结合的路径,从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市场,在实践中寻求创新,使“非遗”得到根本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同时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