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作者: 杨利慧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主体性 乡村振兴 高碑店 社区驱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在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和文化话语中,"乡村"常被视为现代性的"他者",是被动的、有待自上而下的努力去拯救的地方,其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在内的文化传统往往被无视或低估。上述观念应该予以修正。北京近郊高碑店村的个案展现了一个失去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积极利用非遗来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实践历程。对驱动其开发非遗以实现振兴的动机、方法和行动主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是更根本性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社区为主体来驱动非遗开发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并注重如下原则的重要性:(1)由社区驱动的内在发展动机;(2)以社区自身文化传统为基础;(3)开发过程中的社区参与;(4)社区受益。这一模式对于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启示意义:只有充分尊重并发挥乡村具有的主体性,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

  • 非遗对企业品牌建设的价值研究

    作者: 孙金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独特化 忠诚度 品牌打造 文明传承 品牌标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企业品牌建设 自主品牌建设

    描述: 非遗元素与现代产品融合,助力品牌打造更具独特性的产品内容,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独特化、中国化的品牌形象,培养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忠诚度与积极性。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沉淀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同时也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提供了独特化的品牌标识支持,使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拥有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参考。本文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非遗元素来建设品牌形象,将在明确品牌"非遗"元素应用价值的基础上

  • 探索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

    作者: 胡磬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茶文化背景 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互联网的发展让年轻人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也决定了如今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了非常多的新鲜元素,传统的茶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展开分析,并提出在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索茶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路径。

  • 目的·方式·方向 ——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

    作者: 杨红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播 网络社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消费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趋势,为非遗资源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传播载体与场景,在生活日用与艺术欣赏之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三,社交媒体已由人际沟通工具升级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基于网络社交的"圈层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成为传统熟人社会的替代形态,因而基于网络媒介环境开展的非遗普及传播往往覆盖面更广。研究非遗在当代中国的各类传播实践及其效果,有助于了解当代人对非遗的真实认知与切实需求,应作为非遗保护方向确立的重要参考。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舞思潮巡礼

    作者: 茅慧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巡礼 中国民间舞 思潮 舞蹈寻根

    描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间舞发展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艺术观念、实践理念,总体而言带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印记和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受文坛"文化寻根热"思想主潮的影响,触发了中国舞蹈界的文化意识觉醒,在舞蹈界的主流媒体上,"舞蹈寻根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生命力"等重大问题成为中国民间舞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以北京舞蹈学院为核心的中国高等舞蹈教育领域,采取的是一种叫作"课堂元素教学法"的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模式,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创作提供孵化器。进入21世纪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自上而下的营造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理念形成了一对同时冲击创作者思想的并头潮。"非遗舞蹈"到底应该如何保护和发展,仍然是从理论到实践持续纠缠于舞蹈界思想的命题。

  • 日常生活理论下非遗短视频消费意愿研究

    作者: 丁诗瑶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 短视频 文化消费 日常生活

    描述: 本文以日常生活理论为基础,在短视频的文化传播途径下,研究非遗类短视频的消费现状,并从中发现消费特点,推动文创产品进入日常生活。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所得资料,总结大众对于手工艺短视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现状。论述日常生活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消费特点,在同一化、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中调查人的消费习惯,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短视频时间分配和分配比例等。以抖音平台中的非遗案例为例,分析故宫美妆和非遗抖起来等案例,并且对潜在消费者的反馈数据进行梳理,以此架构和构建短视频传播对于非遗的传播效力模型,对于推进手工艺消费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并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保护文化遗产等有指导意义。

  •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作者: 韩璐,胡蒙师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路径 旅游 侗族文化

    描述: 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

  • 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深度开发研究

    作者: 仇立慧,邓亚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游客感知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可以增加国民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游客感知视角来探讨西安市非遗的旅游深度开发,以期对西安市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简介

    作者: 黎群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侗族 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权属立法

    描述: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在侗族非遗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对此,应当加强对三江侗族非遗的法律保护,通过加快非遗权利主体立法,重点完善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机制,加强非遗“生态”文化保护建设以及将非遗保护与民俗风情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非遗“动态”保护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 ——以湖南省为例

    作者: 左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数字化保护 渔鼓 文化研究 历史背景

    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进行基础研究,以及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策略分析,旨在为今后对渔鼓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 “音乐艺术分层理念”关照下的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研究——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温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内涵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遗产 精神财富 分层理念 多元艺术 理论与实践

    描述: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上创造并遗留下既丰富又宝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精神财富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文化的冲击及国内多元艺术文化的挑战,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努力开发和利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使之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内涵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音乐类非物质

  • 以大竹竹唢呐为例分析非遗的网络营销

    作者: 魏榛,侯玲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 大竹竹唢呐 网络营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是非遗项目目前最大的问题。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竹竹唢呐为例,从大竹竹唢呐的发展现状入手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分析其用户特点及互联网市场环境,找寻可以使大竹竹唢呐顺利在未来生存发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