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基于眼动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视觉体验研究

    作者: 孙瑞,李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眼动仪 可用性 平面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觉体验

    描述: 目的通过可用性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研究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视觉的体验设计,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设计的视觉构建方式与用户体验需求。方法通过眼动仪实验与访谈获得用户注视非遗平面海报的热点图、轨迹图和注视区域图,从用户体验与可用性角度,基于眼动实验的有效数据详细探讨针对可视性非遗文化的体验现状和视觉构建。结果从可用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设计的体验需求,结合眼动实验的定量分析结果与访谈用户的定性分析结果,提出针对非遗平面设计视觉体验的若干合理性建议。结论基于眼动实验结果提出的非遗平面设计视觉体验构建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高效率传递,在可用性的基础上改进用户的视觉体验,助力非遗文化传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偏误与匡正

    作者: 田川颐,邹龙妹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行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刑法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描述: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倡利用刑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受到认可与推崇。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理论片面理解了法益保护理论、谦抑性原则等刑法理论,对非遗刑法保护的正当性存在误解。同时,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属性,误解了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不当给予非遗传承人以特殊刑法保护。刑法并非一部适合保护某类文化的部门法;应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保障和激励机制,方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探究——以“坡芽歌书”为例

    作者: 董云川,林苗羽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本土教育 坡芽歌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传承责任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云南富宁壮族地区的"坡芽歌书"属于最具"活化石"特点的非遗文化种类。现实中,各种外力的驱使模糊了传承的目的和方向,本土教育积极跟进但取向迷茫。由于内生机制不健全,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导致美好的传承意愿与实际的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反差。第一,在教育目的上,未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之间的矛盾;第二,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明显脱节;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工具化和指标化的取向;第四,学校教育环境已然脱离了本真的族群生活。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潜在的典型冲突。借助教育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厘清非遗教育在人与文化间的角色,以及非遗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更好地担当非遗文化教育传承责任的理性出路。

  • 从社区实践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作者: 李志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社区是能动的,是非遗保护实施主体,社区存续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目的之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虽明确指出"社区"是非遗的传承主体,但并未给出直接的定义,意在各国应根据本国实际非遗存续现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解读公约内容

  • 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解构与重构研究 ——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

    作者: 陆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 重构 大运河江苏段 空间解构

    描述: 文章以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进行了空间解构与重构,从"空间实践"角度研究其世界遗产区、遗产点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再现"是从政府、开发商两个角度进行揭示,政府为空间生产的规划者、协调者,开发商进一步推进了空间的更新演变;"再现空间"则从沿岸居民和旅游者两方面进行剖析,大运河江苏段开发需要保护沿岸居民的利益,同时,旅游者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空间的使用者,可以对旅游区进行空间生产。利用空间三维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的空间生产机制进行解析,突出大运河江苏段"千年运河江苏原点"的精神符号,以期改善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抑制遗产地空间商业化氛围,使居民生活空间置换的现象得到改善。

  • 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探讨

    作者: 李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保护 基础设施 群众文化 专业团队

    描述: 我国具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使得民间传统文化得到积累和沉淀,散发出强烈的文化艺术魅力.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繁盛多样,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良好的保护与继承成为一大重点探讨问题.如今,群众文化的地位逐渐上升,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应当加强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联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群众文化的影响力.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针对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提出在相关参考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的实践原则与方法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非遗影像节目为例

    作者: 邱硕,陈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电视节目 影像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在中国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中,从电视到新媒体的影像制作人和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但学界对此尚缺乏实操性研究。本文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节目为案例,对非遗影像化的伦理原则、内容形式和方法技术进行探讨。非遗影像节目必须在保证环境、人物、事物这三个非遗核心要素真实性呈现的基础上,突破专题片、纪录片的单一形式,遵循非遗项目的本质特性,进行专题片、纪录片的多样化表现形式的探索以及综艺、晚会等节目类型的拓展,并且精准地选取精到的非遗材料、用精美的方式加以展示,实现非遗与影像的有机融合。

  • 传统节日类非遗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实践及其思考 ——以甘肃西和乞巧节为例

    作者: 赵慧杰,萧放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实践与思考 中小学教育 节日类非遗

    描述: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传统节日类非遗的课程,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节在当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调研,分析传统节日类非遗传承与保护在基础教育中的设计与实践,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传统节日类非遗教育对非遗内涵的认识、非遗教育实践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承的有机结合等值得思考的问题。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探析*

    作者: 张秉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开发 互动关系 京杭运河

    描述: 目前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运河非遗保护形势严峻、运河非遗旅游开发层次较低、各自为政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大力开发运河非遗体验旅游项目,积极推进运河非遗旅游开发的区域联动。

  • 粤西姑娘歌艺术类属的学理辨析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 甘咏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形态辨析 姑娘歌 艺术类属

    描述: 姑娘歌是一种流传在粤西雷州半岛上以"雷州话"表演的曲艺形式。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姑娘歌有三种演出方式即节目类型,拥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功能,最具有曲艺"说唱"叙述表演特征的是"劝世歌"节目,"劝世歌"节目样态呈现的是"说书"类曲艺中"小书"类的艺术特征。从考察姑娘歌的研究现状与创演实践中发现,当下大多民众包括一些论者仍然存在着对姑娘歌艺术类属认知模糊不清并错乱指认的问题,导致姑娘歌的传承保护及创作表演远离了曲艺"说书"的艺术本体。因此,梳理过往对姑娘歌类属的不同认识,并通过辨析其与相关艺术形式如雷歌与雷剧的关联,对有效保护与传承非遗姑娘歌的本真性有着重要作用。

  • “非遗”视角下平地瑶的哭嫁婚俗研究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作者: 郑观蕾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化 平地瑶 婚俗 “非遗” 哭嫁

    描述: 哭嫁作为一种婚俗,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民族中。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拥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平地瑶的哭嫁婚俗进行"深描",对其所包含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是其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具有多元价值,并且符合"非遗"的多种特性,具有被评定为"非遗"的潜质。在当今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平地瑶的哭嫁婚俗面临着衰落和消逝的危险。为了使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应当按照"非遗"的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原则对其所依存的民俗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将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在保留传统文化样貌和文化空间的基础上适当开发文化旅游业,并在实践中适时调整和创新,使其更具生机和活力。

  • 赣剧在社区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郭晓莺,乐玫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社区 赣剧 传承 发展

    描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大力推进,社区已成为了城市最接地气的基层组织。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是我们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的传承与发展作一些理论探索。以"非遗"——赣剧为主角,以社区为平台,探索一条传承和发展我省优秀剧种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若要传播、传承、发展优秀赣剧文化,首先要理清赣剧文化的内涵,理清城市中社区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才能做到真正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社区民众道德水准,继而为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