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浅议福州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作者: 谭雪刚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福州三坊七巷 传承 分类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福建省重要的文化遗产,汇聚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在修复历史建筑等物质遗产的同时,如何修复、保护活态传承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这是一个实践性强、现实意义突出的课题。它对于探寻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福州城市文化名片,建构城市文化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则方法具有建设性意义。

  • 乡村非遗品牌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以纪录片《父与子》为例

    作者: 匡睿颖,黄青,熊晨熙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乡村品牌 情感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之一。纪录片的情感表达是纪录片的主题思想,讲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传承人的情感故事,实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随着现代非遗纪录片的发展,艺术表达形式形态各异,运用记录影像的表现形式来讲述传承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是非遗纪录片的创作趋势。

  • 学科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宋俊华,何研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保护能力 学科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2019年7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5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从非遗保护能力的理论构建、博物馆社区参与的实践经验、非遗口述史和文献整理、非遗高校研培实践与非遗教育、非遗保护的文化诉求五个方面阐释、讨论,反映了学科视野下的非遗保护能力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

  • “非遗”校本课程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

    作者: 阮海云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美育价值 校本课程 新课改理念 “非遗”

    描述: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与民族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专门机构去保护它,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去传承它。"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家美育工作指导方针、新课程改革理念、"非遗"文化特征、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探讨如何实现"非遗"课程的美育价值,为相应的教学实践提供思路,助力总体育人目标的达成。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作者: 叶萍,李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方法创新、旨趣提升和情境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理想志向、塑造优秀人文素养、激发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选取恰当的融入内容,充分运用各种融入载体,拓展可行融入方法,营造良好融入氛围等路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的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 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 吴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濮阳地区

    描述: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文化传承、区域经济、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基于此,结合濮阳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重视传承空间、文化认同水平提升等策略的应用,对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 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

    作者: 爱川纪子,唐璐璐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社区 乡村振兴 政府间委员会 商业化

    描述: 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6年生效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框架内,开始出现谨慎利用非遗保护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一直在审慎对待此问题。最初,委员会主要关注非遗保护中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后来,讨论发展为承认对非遗的经济利用可以对其可持续性、振兴以及相关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回顾历届委员会会议和《公约》缔约国大会会议的辩论,可以洞见有关该主题的讨论是如何发展的。在日本的遗产发展实践中,注重将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并逐步修订了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根据修订后的法律,遗产政策的实施权力下放到地方行政部门,遗产保护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各地区和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①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 ——以湖州市为例

    作者: 常凌翀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描述: 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出发,以湖州为案本,详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内在原因,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文化语境变迁,非遗保护现状堪忧,文化传承后继乏力。本文认为可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和发展路径,实现非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和示范推广;并提出利用新媒体技术能极大激发非遗文化传统保护的内生动力,实现非遗文化在生产性保护中的活态传承,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非遗的生存和文化空间。

  • 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之维——以非遗剪纸艺术为例

    作者: 徐珍,王宝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剪纸 剪纸艺术 文化自信

    描述: 剪纸艺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以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享誉全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民俗文化自信、地域文化自信和艺术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视域下,非遗剪纸艺术的文化自信功能面临文化价值观念偏离、媒体多样性对传统剪纸文化排异、技术进步对剪纸技艺冲击、剪纸文化传承主体稀缺的诸多挑战。通过拓展强化剪纸文化认同与自觉、推进剪纸技术跨文化交叉渗透、建立剪纸教育传承培养机制、推行"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合作模式等路径发挥非遗剪纸艺术增强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 基于地域性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设计*

    作者: 林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地域性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工厂 评析 武夷山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国内不少旅游景区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进行打造,与其配套的非遗展示工厂便随之出现。由于产品本身独有的地域特性和建筑所处的特定环境,位于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在创作层面往往对建筑地域性有着极高的表达诉求。通过对武夷山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竹筏育制场的详细介绍,从地域性视角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评析,为未来国内景区非遗展示工厂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参考。

  • “后 ‘非遗’” 时代手艺新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以潍坊杨家埠村为个案

    作者: 荣树云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手艺新村 杨家埠村 “后‘非遗’”时代

    描述: 21世纪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发展模式。这不仅是"遗产资源论"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也是"文化"振兴乡村的有效功能见证。但是,以"非遗"旅游业为支撑与以重构地方感为模式的手艺类新村建设,出现了文化主体的"缺场"现象,这将不利于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因此,只有激发和调动起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才能建构出符合乡村振兴核心价值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手艺新村。

  • 锡伯族非遗资源文旅创新

    作者: 孙小雁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 创新

    描述: 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资源,同样也有文旅创新的可能性,怎样合理地利用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创新的可能性,充分发挥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本文分析了沈阳锡伯族的周围资源,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旅创新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为非遗资源文旅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