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新媒体视域下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

    作者: 王先昌,孔德强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传播 融媒体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变现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湛江最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存续状况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分析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新媒体传播的意义,探索基于新媒体方式的湛江非遗文化传播策略,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扩大湛江非遗文化的受众,创新传播内容与手段,促进湛江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

  • 蒙古唐卡现状调查与预防性保护对策建议*

    作者: 张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蒙古唐卡 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描述: 蒙古唐卡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唐卡艺术表现形式。针对部分地区博物馆和召庙收藏的唐卡保存现状以及蒙萨派唐卡、马鬃绕线唐卡、唐卡装裱技艺等非遗传承项目和蒙古唐卡学术研究开展调研,存在唐卡保存现状不理想、非遗项目传承困难、学术研究理论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数字化档案与现代化管理,专业化、普及化的技艺传承模式和合作研究提升学术水平三个层面提出蒙古唐卡预防性保护对策建议,以期为蒙古唐卡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 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

    作者: 匡明明,朱立春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吉林省高校 非遗课程 教学模式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如何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文章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通过调查、个案分析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旨在阐释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现状,讨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

    作者: 蒋明智,樊小玲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描述: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气连枝,共生互赏,文化习俗相似,艺术呈现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从现实层面看,其协同发展存在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少、非遗资源共享系统不完善、保护模式相对独立的问题,并且湾区内也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非遗系统化管理制度缺失、协同保护理念欠缺、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的困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工作需统筹规划,考虑非遗资源的互补性,减少保护阻力。政府应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智库建设、搭建非遗联合展示平台等方面统筹发展,并加强湾区非遗协同保护专门性法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也需在市场、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业态化整合,同时对接新媒体,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既呼应大湾区一体化国家战略,也是深化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家文化认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 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提升 ——以《一起传承吧》为例

    作者: 钟倩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电视节目 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文化缺席文化类电视节目体系的情况下,《一起传承吧》节目积极创新,将非遗文化与电视节目有机结合,在节目设计、内容题材和风格定位上迈出了大胆的一步。然而,节目在展现力、诠释力、传承力和吸引力等方面依然不足。新时代,优化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代言形式和传承形式,更扎实地推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新媒体时代豫北非遗的传播媒介策略研究

    作者: 张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新媒体 豫北非遗 媒介策略

    描述: 当下,新媒体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立体的传播渠道。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如何推进豫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值得研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网络为终端的新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采取网络化、科技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实现豫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创新,并推动以非遗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

  • 数字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有效活用研究

    作者: 聂洪涛,韩欣悦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影像记录 评价体系 开发利用 著作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播

    描述: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媒介,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非遗”影像记录制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而我国针对“非遗”项目开展的影像数字化采集与传播工作仍任重道远。我国要解决“非遗”影像记录的保存与利用问题,首先需要探讨“非遗”影像记录开发与活用的手段与模式,通过整合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表演传承人等群体力量进行“非遗”影像记录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其次亟须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借鉴学界已有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基础上,以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子项构建“非遗”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来规范开发利用行为,防止对“非遗”影像记录的过度开发和滥用。“非遗”影像记录可用于数字化博物馆、体验式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非遗”影像记录的二次利用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重视与此相关的著作权问题,妥善处理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与表演传承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 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作者: 马知遥,周晓飞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电子媒介传播 媒介渗透融合 口头媒介传播 印刷媒介传播 非遗传承

    描述: 传播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必需的传承载体。媒介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对传承载体即传承人的积极影响实现的:(1)保证传承载体的重要性;(2)促进传承载体群体化;(3)提高传承载体专业性;(4)争取传承载体生存空间。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回到信息化的本质角度探讨非遗传承与媒介传播的融合共赢,具有现实意义。

  • 人类学视阈下川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作者: 胡帅,韩梦姣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人类学 川东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外在表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文化变迁、主位客位、文化功能三大宏观视角,以及组织功能、经济结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人口结构5个微观角度出发,对川东体育非遗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审视,立足于制度解构、内容整合和文化再生产三维度,提出川东体育非遗传承的框架:重视多行为主体参与,建立健全体育非遗动态进入与退出机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营造以体育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形成体育非遗产业发展模式。

  • 非遗茶文化特征与茶文化产业研究

    作者: 杨军昌,颜全己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茶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文化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为活态遗产,是维系文化多元性的纽带和保持创造性的源泉。茶作为我国非遗体系中特殊的文化要素,在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以及民俗等类别中均有名录在榜。在相关民族建构的茶文化中,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彰显着历史性、地方性、多样性、传承性、知识性以及经济性等显著特征。一方面,非遗茶文化作为相关文化产业的内涵灵魂,支撑和驱动着茶文化产业的品牌建构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非遗茶文化传承、保护极为重要的路径和依靠,有利于"非遗"茶文化的传播、创新和价值的发挥。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轻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 任燕,尚玉栋,习智华,王雪燕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轻化工程专业 教学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工结合

    描述: 以纺织、服装、轻工和材料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梳理出艺工融合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并以纺织品印染加工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轻化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纺织高新技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让学生体会中国身份、认同中国文化和培养中国精神。

  • 传统农业文化视野下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作者: 杨帆,李国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由于缺乏智能、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发展空间,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因此,在传统农业文化视野下,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优化非遗保护机制。本文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一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传统农业文化为研究视角,探索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价值及具体路径,以期为当前非遗保护提供新的智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