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雷源洲,吴湘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体育 湘西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园传承
描述: 对于湖南省整体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湘西地区的体育非遗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这也是湖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内涵和精神、提高民族团结力和号召力、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一家亲的意识,体现民族风格风貌,具有深远的价值和作用。本人针对于当前湘西地区整体的体育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和保护以及发展的现状、校园传承的必要性、校园传承的可行性以及校园传承的路径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出了校园传承、保护体育非遗项目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对策,为湘西地区整体的体育非遗项目发展传承以及保护、校园传承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性、分类及路径选择——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观照
作者: 孟峰年,李颖侠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路径 分类
描述: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属性的不明确,会导致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出现随意性、泛化性等诸多问题,制约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与分类进行了探讨。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为重点考察地域,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增强民族传统体育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创新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力度;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
-
论价值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存续形态——以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为例
作者: 吴兴帜,彭博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随着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享"理念的推动下逐渐从文化走向商品,形成了文化与商品共存的态势,产生了文化保守主义的"传承"与文化实用主义的"效用"之间的争论,两者争论的焦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价值"与"他者的价值"之间差异性问题。通过研究云南弥勒县彝族阿细跳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活、礼物、商品"三种形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认为作为生活的非遗是遗产价值的根基,作为礼物的非遗是遗产价值的拓展,作为商品的非遗是遗产价值的外溢,三重价值体系共同构筑了非遗的三种形态,形成了非遗存续形态的多重话语。
-
作者: 杨姗姗,蔡银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北民族走廊 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描述: 以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以民俗、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为主,传统医药、曲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分布较少;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呈现集聚分布的特点,总体空间分布密度以西宁—海东为中心向外围扩散,体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其在市域的数量分布以及类型分布上存在不均衡性。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地形因素、水文因素、交通区位、民族分布以及人口因素息息相关。最后就进一步促进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遗空间格局的优化与保护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
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研究个案
作者: 杨红,付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遗在当代的生存状态研究主要包括历时性的传承状况和共时性的流变状况两个方面,共时性流变研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多种文明、多个民族交汇融合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明显的多元民族文化特性,同时也受到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尼勒克县、特克斯县等地多个门类非遗项目的实地走访,以期概括这些非遗项目的当代流变特征,同时观察其对非遗资源的存续及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反思 ——基于乡村秩序裂变语境
作者: 唐穆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裂变 团体关系 “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 乡村文化
描述: 从乡村文化秩序的裂变角度来看,传统乡村的文化传承者的存在是基于传统乡村社会人才双向循环流动机制以及乡村社会稳固的团体关系。现代社会城镇化进程带来乡村生活空间及维持秩序发生变化甚至解体,乡村文化精英或技术精英所赖以生存的"旧"团体关系瓦解,部分民间精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方式纳入新构建的体系里。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工作完成了技术层面的构建,在文化认同、价值认定上并没有形成有固定内核的群体组织。对此,应从乡村文化角度出发,自下而上看待认定程序,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
-
城市化进程中剪纸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对长清剪纸的田野考察
作者: 毛晓帅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长清剪纸2008年入选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当下,长清剪纸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缺乏对剪纸艺人民俗角色转变的认知和研究;政府在制定保护政策时,没有区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动力来源;技术世界给手工剪纸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非遗进校园重宣传普及,轻文化传承,且进校园之后,“种子”如何生长为参天大树还未可知。剖析这一案例,有助于为城市化进程中剪纸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
作者: 单南,蒋小娟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高校参与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时代与社会发展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霸王鞭舞蹈为例,通过调研、访谈,分析霸王鞭舞蹈在高校传承的意义,从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完善舞蹈教材、扩展宣传模式、创新教学实践四个方面,探究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希望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为保护传承我国优秀的非遗舞蹈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
-
作者: 马卫星,岳亚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互联网+"视野下思考"非遗"人才的培养,就是探索互联网、传统教育与"非遗"传承与保护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互联网+"和"非遗"都是21世纪之后出现的概念,而教育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当代社会,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培养适合当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人才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挑战性。这种"互联网+"思维下的"非遗"人才培养,须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开发出适合"非遗"教学的互联网模式。该模式可以当前国内流行的MOOC(慕课)和翻转课堂为参照,开发出适合"非遗"互联网教学的平台和路径。
-
作者: 廖秦,黄成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三河羽扇是合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及工匠技艺,它的兴起与发展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特征、手工技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羽扇工艺承载了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变化。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追溯三河羽扇工艺的兴起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羽扇工艺特色,并基于目前的工艺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推动三河羽扇非物质遗产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