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非遗传承视域下的运河视觉文化基因模型构建

    作者: 张轶,洪祝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双钻模型 文化基因 大运河文化 非遗传承

    描述: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活态遗产"。其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逐渐被公众所熟悉。因此,为探究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用,文章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基于双钻模型的设计模式,构建了大运河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模型,梳理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谱系,并提出相关应用策略,以期为运河视觉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在相关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

    作者: 杨红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发展 旅游

    描述: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旅游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非遗相关实践活动已生成一定规模的游客需求,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大量案例实践的分类梳理,提出了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5种主要类型并加以分析。

  • 国际文化遗产管理与研究:范式、趋势和展望*

    作者: 徐雅雯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批判性遗产研究 文化遗产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 范式

    描述: 18世纪至20世纪中后期,国际学界对文化遗产管理的关注,本质上是在思辨"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保存主义"与"保护主义"范式相继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对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严重冲击,遗产研究者开始呼吁重新审视现代性,全球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非遗")讨论热潮,非遗开始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遗产化"范式逐渐成为当代国际遗产管理的主流。非遗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原因及象征意义:即世界遗产管理(与研究)语话权的"东移"。这种话语权的转变(或分享)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的过去和未来,并促成了遗产研究的多元化趋势,比如"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出现。于中国而言,大力推进非遗事业是国家增强自身国际文化语话权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文化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在过去20年,中国的遗产管理事业成绩斐然,而在文化遗产(尤其是非遗)研究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作者: 杨永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地理标志保护 现状 非遗 融合

    描述: 地理标志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也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地理标志与非遗通过人文因素这一纽带联系在一起。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地理标志这一知识产权。地理标志保护方式多样,灵活简便,大量的与非遗相关的产品获得了此种保护。其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特定产品为载体,与地理标志保护关系密切。目前,非遗的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律失调,融合不深入,发展不平衡现象。地理标志作为非遗的有效保护方式,既要科学立法,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也要在司法过程中努力做到标准统一。基于我国非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地理标志不仅要拓展对传统美术的保护范围,实现对剪纸等非遗的直接保护,也要在传统技艺、传统医药领域内强化生产标准,实现高质量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

    作者: 李江敏,王青,朱镇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活态价值 体验价值 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传承,这种以人为载体可延续的文化传递决定了非遗具有独特的传承体验价值。已有研究关注非遗在文化、旅游及经济等方面的价值,但忽略其活态传承的体验价值。文章依据人类学文献提出非遗活态传承的定义和特征,结合体验价值理论框架,采用扎根理论识别了非遗活态传承体验价值的五维结构体系。以定性的测量要点具体细化为量表,在专家Q-sorting测试基础上,对非遗体验项目259名体验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检验并确认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五维结构。结果显示,认知价值、情境价值、经济价值掲示非遗体验者自我明确的参与需求,而活态价值和传承价值是非遗新的体验价值。非遗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为文化旅游地资源规划、非遗体验产品设计以及文化传承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

    作者: 侯小琴,张德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编码 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传播

    描述: 运用口述史方法,考察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编码规律,将研究聚焦于十多年来传统武术民间传人的国际传播活动,发现"非遗化"编码是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新理念,契合了新时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得到提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编码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思维,将传统武术国际传播"非遗化编码"定位于"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离散地洐生传承与跨文化调适",探寻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动态”专题

    作者: 王霄冰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际动态

    描述: 主持人语: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该组织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探索保护和促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在联合国的层面,继2005年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之后,又于2008年出台了《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并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

  • 河北省博野县“花鼓落子”的舞蹈本体研究

    作者: 王鑫苗,曹海滨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道具服装 动作特征 舞蹈构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勘察与整理对于保护非遗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非遗文化的发展血脉展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艺术与生活在历史渊源中所产生的共鸣所在,也是人类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民间"花鼓落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阐述河北博野县"花鼓落子"的动作特征、舞蹈构图以及道具服饰进行统一的整理归纳,加深"花鼓落子"艺术形式的认知,为这少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形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普及传承的方式方法研究

    作者: 赵咏梅,孙涛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传承 井陉拉花 问题 传承方法 河北舞蹈

    描述: 本文首先对河北省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发展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与此同时,介绍了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普及传承中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作为研究案例,对该舞蹈在当地高校舞蹈教学中普及和传承的相关方式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为高校舞蹈课程教师以及致力于"非遗"传承方面工作的人员带来有效的帮助。

  • 特殊教育学校服装教学中非遗手工艺传承实践路径探索 ——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

    作者: 刘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服装教学 非遗手工艺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深受国家重视,政策指出,要将非遗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传承和发扬非遗手工艺非常必要。文章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选取与服装设计密切相关的手工印染及刺绣技艺,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的特点,探讨特殊教育学校服装教学中非遗手工艺传承的实践路径。

  •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作者: 彭雪芳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描述: 少数民族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民族地区贯彻实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比例不断提高,非遗展示、展演、展览活动影响广泛,非遗数据库、传承基地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再创佳绩,民族文旅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民族交融和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文化互惠与遗产观念——回到一种人群互动与自主的文化遗产观

    作者: 赵旭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文化互惠 遗产观念 文化遗产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描述: 文化乃是一种转化的能力,它基于一种彼此往来的互惠关系而存在。文化遗产的观念是跟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而同步发展的,"国家博物馆"的观念体现了文化作为民族遗产的一种空间表达。地方性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印证了一种加引号"非遗"的存在,同时也印证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潜在支配和转型,它成为一种远距离的缺少文化自主性的遗产观念。回到一种既存秩序的彼此互动且又富含文化自主性的文化遗产观显然是这个新时代所急迫需要的,它甚至关系到了一种文化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