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作者: 宋俊华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作为一种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非遗保护必须遵循契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都是非遗保护的国际契约,目的是确保每个缔约国都能基于自由、平等、互惠、守信的理念来保护非遗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两个面相,前者强调自由、平等、互惠与守信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后者强调代际公平、和谐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二者互为依据,共生共存。
-
作者: 郭星华,陈维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民族地区发展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张力给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冲击,其传承与发展受到关注。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发展表明,仅留下文化表征的传承方式迎合市场,使非遗文化得以生存;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相统一的传承方式,虽使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但远离文化冲击,逐渐走向消亡,这是非遗传承的困境。走出非遗传承的困境,应把握文化的层次性,推进文化内核和文化表征相融合,一方面丰富文化表征、坚持深挖文化内核,另一方面注重将文化传承融入现代发展,在新时代焕发非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
作者: 马晓男,王珊,齐江岩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在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逝,这就迫切的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和进一步发展。本研究主要介绍了非遗视域下开展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分析了非遗视域下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对非遗视域下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有效对策进行总结,以期提高传统音乐文化发展新活力,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良性发展。
-
作者: 何晓芳,吴瑶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京津冀民族县在历史上为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八旗进驻该地区后,社会伦理秩序重建所形成的民俗规范,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民俗主体与客体迁移和变迁,信息及多媒体冲击,遭遇到巨大的传承危机。本文立足于民族学和社会学分析,认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局的出路在于,应以社会"需要"为中心,进行当代价值转换,以融入产业化为路径,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实现"活态传承"。
-
作者: 何平1,2,刘倩1,3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保护传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对"非遗"有了新层面的认识;同时,"非遗"的生成发展也印证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可帮助我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往返中,去找寻那条前景广阔的"非遗"保护之路。
-
作者: 甄小雅,吴晓东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本土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类研究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此研究方法之下的"非遗"主体被整齐地划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大类。传播学视角的介入给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媒介环境之下的传承人不止传承主体这单一的身份,他们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承担着更加多元的角色。
-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基于泰山东岳庙会的考察
作者: 牛光夏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整合传播 “非遗后时代” 传统民俗 生存语境 泰山东岳庙会
描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与全球性、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存续要素间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后时代"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的传统民俗必须顺应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应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传媒生态,以提升社区参与度,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平台、传播形式等层面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