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 非遗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联合申遗研究*

    作者: 马千里1,2,顾媛1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国际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联合申遗

    描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奠定了国际层面非遗保护的基本框架,国际合作是非遗保护的基本要求。作为非遗保护国际合作最常见的模式,联合申遗符合《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强调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研究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有的非遗保护机制的约束力不足,同时不少缔约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解与实施不到位。出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外交层面的考虑,一些缔约国将申遗工具化。针对上述问题,缔约国需要在联合申遗的过程中加强沟通与交流,有关的社会组织也可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

  • 民国报纸广告图像资源的语义标注* ——以《新闻报》所刊的越剧广告为例

    作者: 杨佳颖,许鑫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语义标注 越剧民国报纸广告 非遗 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

    描述: 上海民国报刊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映照了近代上海商业与文化的繁荣,而报刊广告是当时文娱活动通告的重要媒介。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现累积有大量的广告影印资料,然而元数据的描述形式难以完全反映图像本身所承载的文字信息,从而限制了资源的进一步利用。越剧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民国报纸广告作为小众主题资源,相对而言难以吸引大规模的社会标注与机器标注,传承和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大需求,图像做传播中的重要载体形式,既需要反映资源内涵,也需要面向用户需求。本文选取民国报刊《新闻报》上的越剧广告为研究对象,结合语义模型以及IIIF技术支持的平台,更为准确地揭示图像所涵盖的文本信息。这将有助于人文学者对近代报刊广告资源的更好利用与非遗文化的传?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

    作者: 刘鑫1,苏俊杰2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真实性 非遗持有者 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消费

    描述: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 推荐算法+短视频:非遗营销组合创新

    作者: 肖梦涯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 短视频 推荐算法

    描述: 无论是消费人群、在线活跃人数、消费时长,还是产业规模,短视频都已经成为当下互联网语境中的重要内容载体,而个性化的推荐算法是短视频产业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人与在线内容信息的主要连接方式。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荐算法驱动的在线短视频创意经济中的模式创新,是实现“十四五”规划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目标、推动传统文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创意经济融合生态,推荐算法+短视频为非遗价值创新提供了转型机遇,但也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

  • 田野研究与学科建设:以民间剪纸为个案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

    作者: 乔晓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融合与创造 活态文化 民间剪纸 文化遗产

    描述: 对中国民间剪纸的持续关注,是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的文化视角和实践主题。以民间剪纸为对象的研究过程是漫长的,这个过程不是书斋里的学术探究,而是积极的社会实践,与时代命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中央美术学院与剪纸的缘分扎根在乡村生活的"大课堂",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民间采风,到改革开放初期民族文化复兴热潮中的乡村剪纸普查,再到21世纪初国家非遗项目启动后中国剪纸申遗等一系列重要实践,中央美术学院三代人是传承并创新剪纸艺术的重要参与者。自21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围绕中国剪纸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实践,将非遗新学科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推进了全社会对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世界非遗的整体文化认知。近20年来完成了对中国少数民族剪纸传统的调查与研究,推动了学科建设,丰富了面向社会需求的文化遗产实践。剪纸作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创作语言,也成为艺术创作现代性探索的新类型。

  • 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韩立民,韩雪晴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非遗研究 承德 音乐融合发展

    描述: 承德地区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特色明显。其中承载着当地民风民情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厚深邃。"互联网+"时代,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切实为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创新探寻合理方法路径,同时对承德地区的"满非遗"音乐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良好地方音乐文化业态是地方政府与学界需要不断思索的课题。笔者尝试对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展开相关思索与阐释,以为承德地区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新路径的探索提供些许参考。

  • “送王船”的往世今生

    作者: 蔡亚约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描述: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2020年12月1 7日,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通过介绍"送王船"的传承、传播以及中马联合申遗的始末,带领读者走近该遗产项目,了解"送王船"的往世今生。

  • 场景视域下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郭新茹,陈天宇,唐月民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大运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场景理论 生活性保护

    描述: 推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场景理论引入非遗的生活性保护实践中,在探究非遗生活性保护的学理内涵与实现机制的基础上,对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价值、空间、主体和活动四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的策略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非遗赋予场景所需的价值内核,而场景则通过不同"舒适物"间的组合,将非遗的价值意涵外化表达,重构非遗与民众的共生空间;(2)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中存在整体协同保护不足、保护主体错位、活动场景平台缺失等问题;(3)大运河非遗生活性保护需要从价值、空间、主体、活动四个维度,强化核心意涵,重构环境支撑,明确权利归属,创新参与方式。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序

    作者: 陆建非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有效路径 文化自觉 联合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

    描述: 自20世纪末至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文化自觉”的概念在中国学界从出现到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联合国提出到中国热烈响应。人们注意到这两个重大文化事件的历史相遇,学界倾心研究二者内在的关联,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是践行中国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 “非遗”视角下民族职业教育扶贫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许珂,郭可冉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民族职业教育 扶贫 非遗

    描述: 本文基于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调查,发现"非遗扶贫"中被帮扶的主体是旧社会分工中掌握传统技艺的贫困群体,非遗传承人的旧社会分工角色与现代经济社会不协调、不适应是其贫困的根源,而因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被赋予的新社会分工角色成为少数民族摆脱贫困的动力源泉。本文以社会分工变迁为切入点,在"个人—社会"二元框架下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社会调查提出民族职业教育助推非遗扶贫的原因,即存在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和职业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并且传统师徒传承方式难以为继的问题,其次讨论国家层面对非遗扶贫的重视和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证如何通过民族职业教育使非遗传承人顺应社会分工的变迁,融入现代社会分工,适应新社会分工角色以便摆脱贫困,从而实现非遗传承人从"个人的发展"到"融入社会共同体"这一逻辑,最后指出民族职业教育助推非遗扶贫应从构建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创新能力、培养本土生源与本土就业人才、提升非遗传承人话语权四个方面协同推进。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讨

    作者: 曹国胜,涂济源,刘先琼,王光忠,刘艳菊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教学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中药炮制

    描述: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中药炮制技术"作为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技术,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探讨在《中药炮制学》授课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改革方法与教学实践,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树立中药炮制保护意识与传承创新并重的学习观念,感知"非遗技术"等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期为中药炮制人才培养的提供思路借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 非遗“活态遗存”视角下历史街区漆文化产品的创生

    作者: 张晓霞,陈顺和 出版日期:2020-06-01 出版社:

    关键词: 社会创新 活态遗存 漆艺 历史街区

    描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非遗传承发展模式从最初的"静态保存"转向"动静结合"的双轨发展模式。本文通过介绍福州漆艺发展的概况,剖析融合社会创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模式,分析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两条历史街区漆艺的发展定位,以及漆艺文化酒店的实践案例,从社会创新、市场培育、产品价值等角度阐述说明非遗"活态遗存"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