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5 条数据
-
东莞东坑木鱼歌的校园教育传承初探 2020-06-01
东坑木鱼歌又称"摸鱼"歌,属弹词类曲艺曲种,是以口语相传进行"说唱"叙述的民间表演形式,该形式具有娱乐大众和教化百姓的功能。木鱼歌传承的脆弱性在于讲究本土语言演唱,需熟识东坑本土语言才能演绎出纯正的木鱼歌。语言演绎限制了木鱼歌传承,出现老龄化、断层化,其传承与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而走进本地校园传承能够注入新鲜血液,保存木鱼歌的原始性、多样性和永久性。让曲艺非遗走进校园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在艺术教育中培养木鱼歌的创作人才,解决曲艺传承所存在的困境。在校园传承的课程设置,其不仅使学科课程建设多样化,而且为曲艺非遗的资源库和项目丰富化,在创设曲艺非遗艺术教育平台之余,使木鱼歌被动的脆弱性转化为主动的传承与传播,校园传承实现了木鱼歌的本体演绎传承的作用。
-
“非遗进高校”与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教学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堂,同国家提倡的高校“应用型”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既能让日渐消失的民间技艺重新焕发活力,又可以实现“非遗”向下一代的普及和传承。同时,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文化自豪感,甚至培养自身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本论文从高校教育改革、活态传承教学模式和教育目标三个层面展开了“非遗”传承同高校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
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基于“MVEF”对其外部资源支持度的调查分析 2020-06-01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历程的回溯与梳理,发现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音乐的本体研究、音乐的民俗文化研究、音乐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其中以音乐的本体研究为主。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还缺乏从羌族自我、他者及二者兼顾的多视角就羌族多声部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跨学科地调查分析。文章依据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体系(MVEF)",以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外部资源的支持度为例,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田野调查及评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对民俗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经过十余年的非遗普查之后,当前更需要精细的田野调查,对地方民俗进行深描与精研。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民俗学者在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记录的同时,不能忽视共同作为民俗主体的群体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民俗学者在田野作业时亦应当与传承人共谋合作,建立良好的田野关系。注意保护非遗的社会需求与尊重田野的学科伦理之间的张力,如何在保护的过程中不伤害非遗原本样貌始终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关键问题。
-
淮河豆腐文化结合“互联网+”发展模式探究 2020-06-01
淮河文化历史悠久,其中豆腐文化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广受民众欢迎,在传承和发展上却很难大有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行业不断发展,“互联网+非遗”全新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基于“互联网+”的视角,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以淮南豆腐文化为重点,分析传承弘扬淮河非遗文化的困境,探究互联网传承与传播淮河非遗文化的策略,得出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的方式。
-
赫哲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 2020-06-01
世居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化,而当下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却濒临消亡以及严峻的传承问题。鉴于此,应采取的传承举措为:以非遗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为智库,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培育传承人,实现多角度抢救赫哲民族传统文化;以出版物传播、网络传播和数据库构建为主渠道,让新知识、新价值、新能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以群众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和旅游景观为创新点,多形式展示,凸显文化内蕴,打造文化品牌。
-
世界遗产旅游景区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2020-06-01
多年以来,世界遗产旅游景区的发展备受关注和争议。一些世遗景区对旅游资源保护不足,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如:只重利用轻保护;只注重核心景区开发,周边基本空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开发;景区建设管理水平跟不上市场及保护的需求等。世遗的宗旨是为保护人类发展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及自然景观,以留后世,恒久珍藏。这一宗旨似乎与经营创收存在着不可相容的矛盾。就国内世界遗产资源来说,一般是作为景区开发在先。但随着景区发展,或说人们心理预期的需要
-
以泉州非遗(美术类)为内容的校园美育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直观的历史见证。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时下中小学教育的新趋势,非遗文化与学校美育的融合,既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又有助于拓展美育的新形式,增强学校美育的内涵。该文探讨泉州非遗(美术类)与中小学美育的关系,归纳了其价值,并就两者的融合提出具体可操作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