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5)

共检索到 95 条数据

  • 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 ——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之汶川县萝卜寨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汶川县萝卜寨为例探索汶川羌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民俗性、工艺特征、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以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来促进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从生产性保护实践示范基地的构建,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民族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 影像记录中的“技—忆”留存 ——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综述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重要要素;而传承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三个文献片和一个综述片的制作。这些作品具有地方性与历史性并存、学术性与完整性并行、艺术性与原生性并举等显著特征。通过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的影像记录,使传承人的珍贵"技—忆"得以长久留存,有助于其多样性传承和传播。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文章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江经济带1 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非遗在各省、市上有明显差异,整体具有空间聚集的分布态势,呈现"三核两带"的"人"字形分布结构。从类型来看,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集聚特征最明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较强集聚性;传统医药类集聚性较弱,趋于随机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在区域内集聚程度最弱。长三角地区是所有类型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黔东南地区和鄂湘黔渝交界也有大量非遗集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文化和人口对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维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布局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与传播 2020-06-01

    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具有开放性、民间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以及强大的文化宣传能力,能够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方法和途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 游客参与、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成为旅游品质化开发的优势资源。然而,为获取旅游价值而对非遗文化创造性地进行舞台化、商品化营销设计,将使其面临"真实性"问题。从旅游者主观体验的视角,分析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关系,认为真实性是非遗文化旅游价值的重要来源。游客参与是非遗文化旅游产品"活态"呈现的关键要素,包含信息搜寻、信息共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四个维度,以此构建游客参与、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永春纸织画非遗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为例进行验证,并提出非遗文化旅游产品价值提升路径。

  • 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传播问题探析 2020-06-01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也是极其华丽的乐章。文章阐述了非遗的内涵,指出了现阶段非遗传承传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传承人青黄不接,产业化运作不足,传播手段比较单一滞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必须能够被共同体成员接受,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了文化认同,才会自觉参与其中。

  • 非遗“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的措施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千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当今高校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非遗优秀民族文化的阵地。要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热爱、珍惜并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燕山大板"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表演形式、价值和影响力。其次归纳国内外非遗传承保护现状、总结非遗"燕山大板"走进高校的意义所在。最后对非遗曲艺"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提出实质性建议和措施。

  •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创新研究 2020-06-01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契机,依循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结合非遗自身特点,创新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拓展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更新非遗生产性保护手段,是当下非遗保护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赋予了非遗保护更重要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