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5)

共检索到 95 条数据

  •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 2020-06-01

    融合田野调查与学界已有研究,论文探究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保护中市场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研究缺位的问题。基于市场化语境下分析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应从发挥传承人文化主体性以促进非遗传承,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障其市场发展条件,再到依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造血补血”以获取内生发展动力,进而建构一条传统工艺类非遗市场化保护与发展的可能路径。

  • 基于地方文化的非遗创新发展策略探究——以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更是地方文化传承、当地居民和年轻人认同本地文化的有效路径。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是深植于泊里地方文化的非遗项目。以地方文化为中心,既可以通过教育与体验传习非遗内容,又可以使红席产品在创新与发展中始终保有非遗原生态。

  •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推广研究 ——以河北省邢台市高校为例 2020-06-01

    为响应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以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双万计划"背景下,邢台地方高校积极开展国家非遗项目梅花拳展演,并将梅花拳纳入体育课堂,形成地方文化传承特色教学。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非遗项目进高校,还有效助推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及专家访谈法,对国家非遗梅花拳在地方高校的开展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在邢台高校开展的对策研究,以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校园推广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 对传统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以北京丰台区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会为例 2020-06-01

    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会是北京丰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生活实用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制度的革新、表演器械的改良、招式动作的创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海外影响力的拓展等进行研究,指出开路会这种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对传统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达斡尔族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试探 2020-06-01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开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达斡尔族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Apache+MySQL+PHP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该数据库系统主要具有向公众传播达斡尔族文化知识,同时用于民间艺术交流及学术讨论。

  • 高校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策略 2020-06-01

    校园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对"体育非遗"传承存在着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教育活动中融入"体育非遗",应尊重其特性和价值。高校应利用在人才培养、文化资源、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遵循创新性、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通过制定专项政策、"体育非遗"与课程改革相对接、储备人才、"体育非遗"走进校园文化活动等,实现"体育非遗"在高校中的保护与传承。

  • 文化再生产视阈下阔克麦西热甫的传承与反思 2020-06-01

    阔克麦西热甫是流传于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进入了新的传承阶段,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阔克麦西热甫这一维吾尔族民俗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次文化再生产的例子,运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阔克麦西热甫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其本真性,并让其真正保存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保护与传承中,不但要保护其“外在的形”,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神”的留存。

  •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非遗外宣文本翻译的文化功能 2020-06-01

    跨文化传播指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文化交流以及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传播活动。翻译研究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活动,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表象,具有较高的跨文化研究价值。跨文化价值研究一方面可以挖掘不同文化类型的深层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文化本身对社会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的积极影响。文章拟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非遗外宣文本翻译,探寻双重文化聚合产生的独特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