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应用 2020-06-01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顾绣进入高校进行传承和创新的教学实践。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以学分制的形式开设创新实践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顾绣的工艺技法,了解顾绣的文化价值及影响,并结合所学服饰设计和制作专业知识,实现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应用。探讨顾绣在高校文化环境和师生群体中传播、传承和创新的途径,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种新思路。

  • 深圳民间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延续和思考 2020-06-01

    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能力和影响力度相比较以往更弱,且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也变得越发的轻薄.但是,随着当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现阶段一些非遗项目得到了人们的逐步关注与青睐,甚至部分非遗项目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建设.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工作的开展将结合深圳当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问题和延续问题做深入的问题探索和论述,同时希望能够借此有效的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延续过程中,实现对深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文化特色的有效继承和发扬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跨文化教育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为主题,在融合访谈调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非遗保护"与"跨文化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跨文化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反身性构建、身份认同等分析工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跨文化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教育维度,还为跨文化教育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研究路径及价值;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的同时,还有助于唤醒、加强传承人的文化参与、身份认同及社会交流,进而为非遗保护与发展营造内生动力。

  • 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体育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运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省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作为我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颇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校园传承开展投入了一定的物力人力及政策支持,但校园传承的规模及效果尚未达到预期。

  • “非遗”传承视角下幼教机构特色课程的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印记,是宝贵的艺术技艺与文化符号。优秀的"非遗"文化资源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把握幼教机构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了在幼教机构开设形式多样"非遗"课程的可实施性,提出了构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从根本上建立起"非遗"的再生机制,使幼教机构成为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平台。

  •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职业教育教育领域,推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既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又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剖析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关系生命周期理论,将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划分为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据此分别构建了校遗渗透、校遗交叉、校遗双向3种四川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模式实施的保障条件。

  • 基于大数据视角下贵阳市非遗传承人现状调查与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宝贵财富,非遗保护的重点目标即传承人保护.目前,贵阳市非遗传承人的处境不佳,传承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传承制度有所缺陷.加之当前贵阳大数据产业飞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对贵阳市非遗传承人现状及贵阳市非遗传承发展及问题展开分析,并对此提出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