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4)

共检索到 1674 条数据

  •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 2020-06-01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灵魂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效印记,它也体现着一个区域内生活的固有方式,这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内容。它和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人们实践活动以及思想活动进步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存在于民间,也体现在人们生产以及生活中,对群众活动的传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保护以及传承非遗文化的行为对群众文化活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 非遗传承教育如何守正出新 2020-06-01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作为朝阳区校外教育机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建构以非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校外活动课程体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在此过程中,对非遗传承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非遗传承教育要积极发挥校外教育融合多元、创新发展的特色及优势。相较于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具有社会资源丰富、育人方式灵活、实践可操作

  • 弘扬地方非遗文化 ——“打莲响”走进校本课堂实践研究 2020-06-01

    现阶段艺术素养水平是一个学校综合水平的外在体现,打莲响逐渐在九堡民间流传开来,演化成了当地的一项表演艺术。2014年,"打莲响"作为传统舞蹈列入了杭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传承人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很多的"非遗"项目面临着要失传的风险。那么怎样让"非遗"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并且一代代的继承下去,这就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学校的时候抓起。在这样的情况下,"非遗"在校园的传承模式正式被提出。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点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寻求艺术教学新的突破,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寻求让"打莲响"进课堂,全面铺开,让孩子了解"打莲响"非遗文化,努力建立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活人,具有活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文章通过分析非遗传人的特征、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的几种悖论,提出创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几种途径。

  • 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解析 2020-06-01

    以黄梅县博物馆、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所收集的黄梅挑花服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实物考证、采样绘图等研究方法,以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方式系统地概括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种类及特色。黄梅挑花服饰刺绣针法分为十字针和牵针两大类,其中十字针包括直纱针、直角针、斜纱针,主要用于挑制图案的整体框架;牵针包括直针、虚针,主要用于点缀图案细节。通过对黄梅挑花服饰刺绣针法技艺的分析,以期弥补黄梅挑花针法研究领域的不足,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案例探析——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一个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财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技"视角下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以庄子"技进于道"和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艺术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感知非遗知识,习得非遗技艺,领略非遗文化。本文通过非遗教学,探析"进技"视角下学校"非遗"的传承、发展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 创新非遗传承的传播路径 ——以东莞非遗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2014年开始,东莞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新路径,市非遗保护中心提出的"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至今已经第六个年头.笔者历经活动策划、实施、提升与推广,不断创新扩宽传承路径,不断激活社会资源参与其中,使得该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有益教育界与文化界的品牌活动,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系列创新做法与成效,总结经验与深入思考,为非遗传承传播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

  •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其传承的最终目标是让其回归民众的生活。以立法形式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立法过程中与现实不符的部分,以乐观而富于现实可操作性的思维不断优化立法,是非遗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而在广大民众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觉了解和深入认识的现状之下,传播普及可以视为传承的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