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7 条数据
-
对古镇旅游开发与传统手工艺保护的研究 ——以天津市杨柳青古镇为例 2020-06-01
天津市杨柳青古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历史名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杨柳青古镇利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展示杨柳青地区传统手工艺作为重点品牌进行推广,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但也发现其在利用旅游开发和传播传统手工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以杨柳青古镇为例,探索类似杨柳青模式的古镇旅游如何走出非遗文化旅游表面化,如何利用旅游业发展和传播传统手工艺的新思路。
-
广东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肇庆市端砚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体验时代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需求都在发生看转变,更需要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使非遗文化与现代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结合,促进非遗文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端观文化作为广东肖肇庆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肇庆市端观文化为例,借助“互联网+文旅IP”的模式,实现非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当地发展。
-
扬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见表达。扬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享有一定的国内外知名度,资源类型与空间组合度高。其旅游开发,既有利于为饮食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群众基础和资金支持,也有利于扬州旅游形象的提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需在活态传承、原真展示的原则下,选择多样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非遗类型齐全,以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为主;全市非遗呈集聚分布形态,东南多,西北少,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地区分布不均衡;太原市非遗集中分布两主核心区和一次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分布重心不同,传统技艺类集聚分布最明显,民俗类次之。太原市非遗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别的非遗开发模式不同,要针对数量较多的非遗进行重点开发。
-
山东非遗文化衍生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2020-06-01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衍生创意产品开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重要的精神财富,现阶段在社会发展中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关键内容,并且在非遗文化保护中,衍生创意产品已经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围绕着现阶段加强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积极作用与必要性、山东非遗文化衍生创意产品开发的途径与策略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与探讨。
-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非遗”保护与开发——以嘉兴市为例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和代表性内容,但目前其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着众多难题,这在特色小镇建设浪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对小镇居民、地方“非遗”保护相关负责人及“非遗”传承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对特色小镇的实地考察,对嘉兴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传承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旅游开发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自我生存,重新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梳理,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以特定地域为研究单元,从资源赋存条件、资源开发优势度、市场潜力和开发条件 4 个方面构建了区域非物质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为筛选非遗旅游开发地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
非遗项目驱动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 2020-06-01
文章阐述项目驱动的内涵及其对设计教育的重要影响,结合案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驱动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背景、过程、目标,总结该案例的创新点,认为由非遗项目引导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能够站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以文化自信为目标,将设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非遗的基本特征充分融合,从理念和方法上给予当下设计教育以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