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0)

共检索到 40 条数据

  • 用创新思维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对话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晓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创新,应时而变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亟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郑晓丽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以“七贤友之 非遗薪传”宴会主题设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高和寡,不易走进大众的生活,难以让大家了解和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采。因此,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饮食结合起来,对宴会主题进行创新,以主题宴会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传承保护的社区实践 ——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的思考 2020-06-01

    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城镇化进程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传承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如何让非遗融入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抢救、保护、传承非遗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 创新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形成创收增长极——“非遗+扶贫”的湖南实践 2020-06-01

    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利用“文化和旅游因子”,以非遗扶贫工坊建设为主要抓手,创新探索“非遗+扶贫”模式,打好文化和旅游扶贫“组合拳”,激发内生动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传承 2020-06-01

    蜡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蜡染属于民间美术,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实践。将蜡染技艺引入美术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拓宽蜡染艺术的传承路径,激发“非遗”文化的生命活力。

  • 粤剧“触电”激发新时代文化火花——访广东粤剧院粤剧电影制作方与主演 2020-06-01

    粤剧电影是粤语电影吸纳、展示粤剧艺术的特殊类型,自20世纪30年代兴起以来,就与粤剧舞台艺术相互辉映、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粤剧电影经历了上世纪的盛衰,迎来24世纪的再度复苏。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嫁接其他艺术形态,尤其是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非遗”保护的文化政策下,21世纪的粤剧电影走上了融合新媒介、探索创新的求变之路。

  • GS1在江西非遗保护及溯源的应用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截至2016年5月底,江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7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48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8名,"非遗"资源居全国前列。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根据非遗保护十

  • 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近年来,兴安盟盟委行署围绕加强兴安文化建设,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建设工作,实行政策性扶持和生产性保护并举,探索项目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相结合的现实路径,推动全盟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兴安盟、自治区、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独具特色的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同时,盟委行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着力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创产品研发,推动兴安盟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