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从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中引导传承人走向专业化传承 2020-06-01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工作内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非遗进校园"实践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开展非遗教育工作、如何让非遗传承人成长为一名有教学经验的非遗导师发表了几点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
地方非遗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以海安花鼓为例 2020-06-01
笔者通过研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探索构建地方非遗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和新模式,不仅填补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领域和非遗创新传承研究领域的空白,还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也为研究非遗创新传承指明方向
-
河南中医药文化遗迹 2020-06-01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其中传统故事、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都能找到这些项目的身影,其中传统中医作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宝藏也有许多收录在其中,在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看来民间中医能够把自己传承的中医医术加入非遗项目,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份荣耀。中医药的项目相对较少,这个情况在全国都是一样,河南省一共有52个中医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其他项目相比数量不多。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 2020-06-01
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韵味独特、花样繁多,但在现代化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文章整理了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有效课堂视角下“非遗”融入中职课堂教学探析① 2020-06-01
目前,在政策感召下不少学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校园传承活动,学校课程也渗透了不少“非遗”内容。然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参差不齐,他们对基础理论、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等兴趣不高,“非遗”传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中职学校应提高对“非遗”教学的认识,通过加强教师培养和教材开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构建有效“非遗”教学课堂,提高“非遗”教学的有效性和“非遗”校园传承活动的质量。
-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以黄山市为例 2020-06-01
黄山市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并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产生了丰富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档案。目前,黄山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方面还有很大的进一步的空间。通过对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相关分析,发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非遗档案保护策略,能为黄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0-06-01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通过长期勤劳努力所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文化变迁、传承人断代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当前水族非遗保护与传承。通过分析水族非遗保护发展现状,指出可由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优化水族非遗发展的文化空间等方面措施,增强水族非遗保护和利用的功能和效度,促进水族非遗可持续发展。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以常德丝弦为例 2020-06-01
常德丝弦在2006年被列为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整理,并申报湖南省和全国非遗保护项目,2008年被成功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德丝弦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地方曲种,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然而迄今为止,常德丝弦在当地群众中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为了使这种曲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文章在介绍常德丝弦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常德丝弦传承与发展的价值,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对常德丝弦传承与传播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