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需要单一考虑和综合分析。被认定的非遗传承人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生活保障,还需要精神关怀。传承人自身也应该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价值与保护 2020-06-01

    由于文化对社会的运转具有长时段的影响力,而各类非遗又具有限人传承的活跃性,所以其在塑造国民气质、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文化个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已经成为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且至今仍然具有强盛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应采取各种干预性举措,来防止或者减少过度商业化和全球化等对其的侵蚀,使文化的长时段效应能够在一个合理恰当的轨道上运行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思考 2020-06-01

    近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研究和医学类的方法方面。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和研究十分重视,但还仍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有一些方面还需要更加的完善起来。本文主要针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综述 2020-06-01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基于这一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旅游价值,许多国内外学者也看到这一点,纷纷把目光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上。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索目前非遗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发现问题,并发掘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行走的灵魂",刻录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密码,蕴含着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明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延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调查,希翼为我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 “太极故里”文化兴业 2020-06-01

    2016年杭州G20峰会晚会上,白衣飘飘的太极舞者在夜幕下涉水而来,动作如行云流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天人合一、止戈为武的民族精神跃然而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和最受欢迎的传统武术之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习练者已超过3亿.如何更好地将其传承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非遗”视域下民族音乐传承研究 2020-06-01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本民族的多元发展十分重要。我们承担着传承和发展非物质遗产文化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非遗”视域下,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因此,现阶段的我们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推广,不断研究,让民族音乐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熟悉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

  • 基于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模式的非遗人才培养实践——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及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和传承人工作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非遗传承人培养探索与实践,尝试以技能培养、文化传承为主的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师深度参与教学,带徒传艺、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共同打造传承人工作室项目,培养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传统学徒培训师傅带徒弟与现代职业教育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