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译介学视角下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英译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增进文化交流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任。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民间文学的英译研究也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从译介学视角出发,从民间文学"非遗"英译的研究成果和辽宁地区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特点两个方面,探讨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提高民间文学类非遗文本的翻译实效,保护和传承辽宁民间文学,提升辽宁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网络传播问题探究 2020-06-01

    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是试图通过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来对工业文明进行补益的一项全球性文化策略。进入21世纪之初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除了政府意志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之外,网络数字化成为这场运动最为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撑。传统知识、传统观念与新技术和新手段之间的交互式探索性对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中再生产和再传播的必由之路。

  • 生态美学语境下高密扑灰年画的民俗叙事与审美文化探析 2020-06-01

    从民俗与美学的角度探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扑灰年画,借由生态审美范式来分析民俗艺术审美形态,探究高密扑灰年画所蕴含的民俗叙事与审美价值,使得审美文化的"主体间性"得以在和谐的状态下实现,这也是生态美学"共生"理念的根本价值理想,正是从多元文化中求共生、求延承,有助于民俗学与美学融汇下非遗文化的兼容互补与传承发展。

  • “互联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灿烂多彩的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它展现着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蕴藏着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彰显着民族享有的文化魅力,体现着民族精神传承的伟大力量,是人类发展史上承载鲜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发显得珍贵,于是如何激活非遗传承教育资源成为了非遗传承问题中的研究热点。如今我们的生活处处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互联网可树立起全新的符合时代观念的非遗文化形象,可为非遗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非遗传承"是开发非遗传承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以物质形式作为传承,因此并不是保存某一实物就可以说已经保存了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基于全方位、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目标,即进行整体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原则作为非遗的重要保护形式,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对此,本文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对非遗整体性保护原则的践行提出意见

  • 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及非遗产品购买意愿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 2020-06-01

    通过二元Logistics模型,对宿州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和非遗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民众的年龄、非遗传播意愿、学习意愿和参加非遗保护活动经历对民众非遗类产品购买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民众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户籍、兴趣度、关注度、月收入、了解程度等不具有显著影响。

  • 将“非遗”引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也应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结合教育部2017年10月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本文围绕"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教育者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

  • 在生活中弘扬,于实践中创新——以临渭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工作为例 2020-06-01

    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了每一位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必然使命。临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为有效宣传与推广非遗文化,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另一方面,伴随"非遗进校园"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手段也在日益创新,其工作重心早已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的层面而逐步趋向包括技艺、技能等多方位的传承为核心的实践层面,临渭区推行非遗进校园强化了其传播和实践的效果。本文将以临渭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工作,论述在新时代中,面对青少年群体,我们如何创新手段,以更贴近青少年的方式,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非物质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