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与自然交互活动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翻译具有生态性的特点.在进行非遗外宣翻译时,译者必须遵循三个生态翻译学原则:整体联系、平衡和谐以及体现生态美学.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实地考察发现其存在翻译内容选择有失、翻译策略运用不当以及修辞手法使用欠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
和食申遗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对苏州非遗的启示 ——以苏帮菜为例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具有珍贵价值,以苏帮菜为例,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近些年苏帮菜却面临失传危机。苏帮菜传承人试图通过申遗以谋求对其保护,但改善效果并不明显,苏帮菜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指出苏帮菜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比较苏帮菜与和食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吸取经验并提出建议,力求为改善苏帮菜及我国其他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提供借鉴。
-
浅议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 2020-06-01
本文基于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现状,分析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探讨创新设计理念,将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和3D打印技术、VR虚拟展示技术等相结合,在“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下,通过网络技术与自媒体开拓文创设计新思路,以期对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开发领域有所裨益。
-
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刺绣之乡助力精准脱贫——来自宝鸡市千阳县的非遗扶贫经验 2020-06-01
千阳县是宝鸡市北部山区一个农业县,总面积996平方公里,辖7镇65个行政村,总人口13.4万人,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和陕西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千阳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刺绣文化源远流长,织布绣花是千阳妇女的基本技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发展机遇,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壮大刺绣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目标,认真谋划、积极探索、精准施策,"非遗+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建成8个西秦刺绣传习所(1个省级、1个市级、6个县级),美苑公司、太阳鸟合作社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基地。2018年,生产刺绣工艺品300万件(套),实现产值6800万元,带动就业近万人。
-
“非遗”传承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STEAM实践 2020-06-01
如何在当今物质社会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下去,是美术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STEAM教育结合了书本知识与动手创造体验,能够成为"非遗"实践的有效载体,因此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笔者选定了"走马灯"、"活字印刷"等"非遗"内容作为美术STEAM教育试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艺术的创作活动为主,整合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的学习,最终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极大地改进了教学效果。
-
大数据视域下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2020-06-0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问题突出。应从如何依托资源特色,搭建非遗数字化平台,应用数字化技术几方面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通过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做活原有资源,增强非遗文化的创新力、传播力和辐射力,促进江西"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和转型。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市场策略研究 2020-06-01
新媒体大发展日臻成熟完善,伴随着互联网、数字移动媒体的广泛使用,传统的非遗保护以及传承方式需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创新与发展。新媒体时代应该利用网络资源,使用数字化手段更高效更持续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并且进行广泛有效地传播。非遗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跨界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数字化传播以及市场策略进行了探讨。
-
图书馆在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与策略探讨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图书馆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图书馆在参与戏剧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应发挥促进传播、提供资源与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丰富载体形式、建设交流平台等作用。通过采取系统梳理整合戏剧文献资源、创设交互空间、发展戏剧爱好者和保护者、提升戏剧非遗保护的研究服务水平、积极推进馆际协同与跨界合作等策略推进戏剧非遗保护的不断发展。